◆羅桂青註冊中醫
◆小兒推拿,是一種在坊間廣泛應用,對常見小兒疾病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
按揉足三里
摩腹
捏脊
按揉板門
補脾經
補肺經

小兒推拿,或稱小兒按摩,即是一種在坊間廣泛應用,並且對常見小兒疾病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這方法發端於明清時期,其後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手法治療體系。小兒推拿的特點是安全有效、簡便易用、綠色環保,數百年來,在對眾多小兒疾病的康復治療中,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臨床上小兒推拿療法的適應症幾乎涵蓋整個兒科,而對感冒、咳嗽、小兒洩瀉、便秘、遺尿等病症尤其具有特別良好的療效。 ◆文︰香港中醫學會教育研究基金會副主席 羅桂青博士 圖︰羅桂青、資料圖片

中醫認為,小兒在生理方面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的物質和功能均未發育完善,稱之為「稚陰稚陽」。因此,小兒的體質嫩弱,禦邪能力不強,不僅容易被外感、內傷諸種病因傷害而致病,而且一旦發病之後,病情變化多又迅速,尤其突出表現在易於發生肺、脾、腎三系疾病及時行疾病方面。

時行疾病易於兒童間互相傳染

肺本為嬌臟,小兒肺常不足,肺為呼吸出入之門,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從口鼻而入還是從皮毛而入,均先犯於肺。所以,兒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佔兒科發病率的首位。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壯,乳食的受納、腐熟、傳導,與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功能均和小兒的迅速生長發育所需不相適應,飲食失節、餵養不當、食物不潔,病從口入,犯於脾胃,則發生嘔吐、洩瀉、腹痛、食積、厭食、疳證等脾系疾病。

腎為後天之本,小兒生長發育,以及骨骼、腦髓、頭髮、牙齒等的形體與功能均與腎有着密切的關係。小兒未充之腎氣又常與其迅速生長發育的需求顯得不相適應,因而稱「腎常虛」。兒科五遲、五軟、解顱、遺尿、尿頻、水腫等腎系疾病在臨床上均屬常見,小兒腠理不密,皮毛疏鬆,肺臟嬌嫩,脾臟薄弱,各種時邪易於感觸。邪從鼻入,肺衛受邪,易於發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痘等時行疾病。時行疾病一旦發生,又易於在兒童間互相傳染,造成流行。

小兒不僅易於發病,既病後又易於傳變,特別在季節交替時期更易致病。中醫強調治未病,除了可以用中藥、針灸的方法調整氣血陰陽的功能外,還可以用小兒推拿的方法來強健小兒的體質以增強抗病能力。

易學易用的小兒推拿方法

小兒推拿的方法安全有效、易學易用,並無危及人體健康的副作用,而且有些簡單的手法家長也能操作,平日在家中給小孩子施行小兒推拿的手法,除了可以幫助小孩子增強體質外,也可促進親子關係。以下簡單介紹幾種手法供大家參考:

摩腹

功能:溫中健脾、調理中焦氣機

適用症:洩瀉、便秘、胃納不佳、腹痛

患兒仰臥,將少量潤滑劑置於手掌,手掌輕貼在小兒腹部,以肚臍為圓心,順時針在腹部旋轉推動。操作時手掌放鬆貼於皮膚,用力輕柔,只帶動皮膚而不帶動皮下組織,速度均勻,勿過快或過慢,盡量令患兒感到放鬆和舒適,重複3至5分鐘。

按揉足三里

功能:健脾益胃、補中益氣

適應症:胃納不佳、胃痛、洩瀉

一手固定患兒小腿,以大拇指指端按於患兒小腿前側的足三里穴,進行揉動;或一手固定患兒小腿,以另一手拇指進行操作。操作時稍用力下按,在原點進行旋轉揉動,並帶動皮下組織,速度均勻,重複30次,兩側同時進行,或先左後右。

捏脊

功能:調整全身臟腑功能、促進成長發育

適應症:發育遲緩、抗病能力低下

患兒俯臥,將少量潤滑劑塗於患兒脊柱兩側。以兩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將腰骶部兩側的皮肉捏起,由下至上,向上滾動,每捏三次提起皮下組織一次,用力輕巧,勿強硬捏起皮肉。操作從股縫兩側肌肉豐厚處開始,至大椎穴為止,重複3至5次。

按揉板門

功能:健脾胃

適應症:胃納不佳、消化不良

一手固定患兒手部,以拇指指腹按於患兒大魚際進行揉動;或一手固定患兒手部,以另一手拇指進行操作。操作時適當用力並帶動皮下組織,重複30至50次,兩側同時進行,或先左後右。

補脾經

功能:健脾胃

適應症:胃納不佳、消化不良

一手固定患兒手部,以拇指指腹旋轉推動患兒拇指指腹;或一手固定患兒手部,以另一手拇指進行操作。操作時用力輕巧,速度均勻,重複300至500次,兩手同時進行,或先左後右。

補肺經

功能:補肺氣

適應症:易外感、咳嗽、氣喘

一手固定患兒手部,以另一手拇指輕推患兒無名指的手掌面,由指根推向指尖。操作時用力輕柔,單方向推動,速度均勻,重複300至500次,在患兒左手進行操作,或先左後右。

小兒推拿手法操作要求

① 手法要求輕快柔和、平穩着實。

② 操作時肩臂要放鬆,手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以指峰和指面為着力點。

③ 巧妙運用指力,動作要有連貫性,不能斷斷續續。

④ 用力要由輕到重、由重到輕,不可突然用力。

⑤ 手法操作時要應用介質,如葱薑水、滑石粉、Baby油、按摩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