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向立法會提交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結果,報告指不少居民反映垃圾收費擾民,還有表示收費太貴,負擔很重,擔心法例生效後會增加四處亂拋垃圾的情況。目前,本港的主流意見、各持份者對實施垃圾收費仍抱較大疑慮,在思想上、經濟上均未準備充分,政府應持續完善相關配套、做好公眾教育、增加鼓勵誘因,循序漸進,給予市民更多時間適應,為落實垃圾收費、推動環保創造有利社會環境。

政府4月1日起在全港14個處所推行「先行先試」計劃,稍後將向立法會交代進展,再決定是否按照押後計劃的8月1日實施。經過近兩個月的「先行先試」,計劃昨日結束,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報告,總結14個試點的情況,顯示住戶指定袋使用率參差,其中住宅試點的平均只有兩成至五成多不等,但個別住宅試點垃圾棄置量有減少,而商場試點亦有商戶增加了廚餘回收量。

不過,各試點持份者指出計劃反映有不足之處,包括指引和指示不夠清晰,令巿民未有理解立法原意是推動減廢回收,且廚餘桶等回收配套仍不足,且指定垃圾袋設計和質量欠佳,建議政府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及增加回收配套和改善指定袋設計,並給予時間讓巿民適應才落實收費計劃。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又邀請了區議員參與問卷調查工作,到相關試點收集居民、清潔工、院舍及食肆員工等的意見,調查發現七成受訪居民在棄置垃圾量方面沒有改變,綜合居民的主要意見,反映指定袋收費過高,增加經濟壓力,建議取消垃圾徵費或讓社會充分了解和準備,不適宜如期在8月1日推行。民建聯昨日公布的調查亦顯示,受訪市民普遍不清楚計劃細節,認為香港現時仍缺乏足夠的回收設施,實施徵費會加重經濟負擔,以及存在執法困難等問題。

經過「先行先試」實踐,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未為落實垃圾徵費準備好,短期內實施有難以妥善解決的難題,包括香港目前仍缺乏足夠的回收設施,實施徵費會加重經濟負擔,存在執法困難等,因此不宜急於推行。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認為政府應實事求是,按民意及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先暫緩推行收費計劃,檢視有何改善之處,至時機及條件成熟再向立法會報告回收減廢進度,屆時才決定何時正式推行,而政府須積極跟進減廢回收工作,包括加大宣傳教育,並續在社區增加回收設施。

環保減廢是世界潮流,本港周邊不少城市已成功落實垃圾徵費,本港須順應環保大勢,吸取別人的成功經驗解決困難以利落實。不少城市用了十多年時間、提供多種獎勵,才最終落實計劃,本港亦不應「急就章」,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落實,提供更多鼓勵誘因,讓市民、各行各業有足夠時間適應,垃圾徵費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