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中的觀塘秀雅道地下蓄洪池容量約6.4萬立方米、即約等於26個標準泳池,建成後將成為本港第二大蓄洪池。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渠務署用AR技術實時監測蓄洪池狀況。 中通社
◆去年9月7日一場超級黑雨,龍翔道東行近蒲崗村道天橋一帶淪為澤國。資料圖片
防洪應用創新科技

基建採「兩百年一遇」標準 7工程建成蓄洪量倍增

近年極端天氣愈趨頻繁,香港作為太平洋周邊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多管齊下防洪。香港特區政府渠務署署長莫永昌昨日表示,目前香港的防洪基建是按照預防「兩百年一遇」場景的設計標準建造,因應去年9月的特大暴雨,署方今年已更新參數,未來工程的防洪能力將會更強。除推展防洪基建工程,特區政府將會遵循「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四大策略進行「韌性防洪」,特別是加強與天文台合作,以及依靠科技進行水位監測,例如「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能對渠務設施進行360度拍攝錄影,以便署方及時掌握淤塞情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渠務署昨日舉行記者會介紹雨季的防洪工作。莫永昌總結去年工作時,提到去年9月7日的特大暴雨襲港,署方當時共收到86宗水浸個案包括12宗嚴重水浸,事後分析造成水浸的一項重要原因是,雨水沖刷的樹葉、泥沙等堵塞渠管,令積水無法排走。

30沙井已裝水位感測儀

為更有效監測渠道狀況,署方引入多項創新科技處理防洪工作,其中在黃大仙及柴灣區,已選定逾30個雨水沙井,安裝「檸檬查」浮球式水位感測設備,24小時實時監測雨水渠的水位狀況。莫永昌指,安裝有關設備後,兩區在本月兩場紅雨中均沒有任何水浸報告。

他提到,榮獲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能克服以往設備容易翻船的問題,在渠務設施中進行360度拍攝錄影,及時處理渠道淤塞。

大部分小工程首季完成

同時,渠務署已針對有關水浸地點進行120項小型改善工程,大部分工程已於今年首季完成,涉及柴灣、黃大仙等曾嚴重受災地區。本月底政府將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7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令全港蓄洪池容量較現時增加一倍。而將來在設計防洪設施時,署方會繼續沿用一地多用理念。

莫永昌強調,面對日趨頻繁的極端天氣,特區政府會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加強排洪防洪,不僅要加強防洪基建,更要注重「準備、預警、應急、復原」。在大雨前準備和預警方面,今年渠務署會進一步加強及時清渠,識別220個較易受阻塞的集水口和水道,當收到天文台預警時,會派人巡查有關地點,進行清理。

緊急應變隊增至160隊

當天文台發出紅雨、黑雨、水浸特別報告、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等警告時,渠務署會即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指揮運作基地的緊急應變隊伍,前往水浸地點處理事故。今年該署的緊急應變隊伍已由以往的70隊增加至160隊,運作基地亦增至30餘個,務求在1至2小時內消除水浸。

雨後的應急處理亦至關重要。「如果出現持續的降雨情況,無可避免會有樹葉、樹枝被雨水沖到集水口,天然山坡的泥沙也會被雨水沖刷到地勢較低的位置,嚴重時下游的排水道也會受到影響。」莫永昌說,大雨過後,渠務署人員亦會再次巡查水浸高危地點,及時清渠。

防洪標準方面,今年3月渠務署已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上調設計雨量參數,新標準雖然仍然維持應對「兩百年一遇」場景。因應防洪標準增強,推算至2050年香港已可應對如同去年9月特大暴雨的情形。「我們亦一直留意雨量數據,去年9月當時錄得高達158毫米每小時,打破天文台140年來的紀錄,我們今年也更新了雨量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