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舉行雨季防洪工作簡報會,介紹雨季的防洪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長期以來,渠務署防治水患主要採取「防洪三招」,即截流、蓄洪、疏浚的方法。署方已完成並啟用90項主要防洪工程,減低暴雨對香港的影響。渠務署署長莫永昌昨日表示,目前仍有11項較大型渠務工程正進行,預計於今年至2030年分批落成,包括興建雨水渠、地下蓄洪池和河道改善工程,例如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北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元朗防洪壩計劃、活化翠屏河工程和秀雅道蓄洪計劃等。

渠務署昨日邀請記者參觀一項防洪工程觀塘秀雅道蓄洪池。渠務署助理署長蔡榮興表示,觀塘市中心一帶地勢相對平坦,部分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暴雨期間曾發生水浸事故,該署採用了一系列的蓄洪方案,「整體而言,我們從上、中、下游入手,利用蓄洪方案,透過『4缸1湖1河』,即4個蓄洪池及1個蓄洪湖泊,加上提升翠屏河的排洪能力,全面改善觀塘區的防洪布局,提升地區的防洪能力。」

秀雅道蓄洪池 本港第二大

他說,所有設施落成啟用後,將為觀塘區提供超過19萬立方米、約等於76個標準泳池容量的蓄洪空間,保護集水區內約30萬人口。「4缸1湖1河」包括安達臣道蓄洪池、安達臣道蓄洪湖泊、秀雅道遊樂場蓄洪池、安秀道蓄洪池、觀塘海濱花園蓄洪池,以及翠屏河。其中秀雅道蓄洪池容量約6.4萬立方米、即約等於26個標準泳池,建成後將成為本港第二大蓄洪池;工程於2022年9月開展,預計於2028年完成,核准工程預算費用約為9.4億元。

他又指,暴雨期間,秀雅道蓄洪池會收集並暫存地面徑流,待洪峰過後,再將雨水經翠屏河排出大海,以紓緩下游的水浸風險。工程亦加入「一地多用」概念,完成後的蓄洪池具備防洪和康樂雙重功能。蓄洪池上蓋將重置秀雅道遊樂場,優化原有的足球場、公共及休憩設施等,善用土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