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民聯昨日發表研究報告,建議爭取中央支持研究成立「大灣區自貿區」、推出「大灣區外籍人才通行證」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籲建「灣區自貿區」 速恢復深圳居民來港「一簽多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昨日發布「關於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合作區研究報告」,從金融、創科、人才等七個方面提出建議,包括爭取中央支持研究成立「大灣區自貿區」,在區內實施金融「單一通行證」、推出「大灣區外籍人才通行證」、盡快恢復深圳居民來港「一簽多行」、更多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和「一地兩檢」等(見表)。經民聯主席、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建立「大灣區自貿區」旨在以自貿區模式消除粵港澳現存的投資和貿易壁壘,推動粵港澳深度融合,為香港發展注入更大動能。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在昨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香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基地和國家最大外資來源地,目前香港以至外國的金融機構進入大灣區內地城市仍面臨門檻高、障礙多、手續繁雜等問題,建議參考歐盟經驗,實施大灣區金融機構牌照資格和「單一通行證」制度,即金融機構在取得符合基本標準的認證許可後,無須再領其他牌照便可在大灣區自由營業。

他建議參考前海成功經驗,支持香港私人銀行、家族財富管理機構等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運營中心,在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在較為寬鬆的政策範圍內適度開放跨境金融業務,促進資金在大灣區內流動,降低融資成本。

冀以河套合作區為平台開「綠道」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建議以河套合作區為平台開通「綠色通道」,確保人員、物資、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都能便捷流動,建立與香港國際化體制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就業稅收及社會保障政策、科研管理體制機制、高度便利的市場准入機制等,並由中央支持香港在「北部都會區」成立「國家實驗室」,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她又建議擴大稅務優惠,將區內各地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整合為統一的優惠政策,擴大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涵蓋範圍,推出「大灣區外籍人才通行證」以代替現時的護照和往來港澳通行證,為外籍人才往來提供便利,從而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大灣區發展。

建議推動更多口岸24小時通關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陳祖恒表示,香港目前共有7個陸路口岸連接深圳,其中只有皇崗口岸全日開放,其餘6個仍然限時通關,對大灣區人員流動構成障礙,建議完善通關模式,推動24小時通關,例如可先在羅湖及福田兩個鐵路口岸延長通關時間,同時協調港鐵及深圳地鐵調整相關路線的尾班車時間,逐步達至所有口岸24小時通關。

被問及羅湖及落馬洲口岸24小時通關的可行性,盧偉國表示,該建議「並非憑空想像」,是結合實際的綜合考量,他認為政府未來可就口岸交通便利程度作提升。

對「大灣區外籍人才通行證」的建議,林健鋒表示,不擔心會出現與內地城市「搶客」問題,認為人才「出出入入會令香港更活」。

梁美芬亦表示,不擔心相關人才政策會影響香港本地人才和就業市場,並相信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是「將盤做大」,香港也會從中受惠。

七大政策重點

一、金融

以「前海金融30條」為基礎,在大灣區內實施「單一通行證」制度;支持香港金融機構進駐內地,鼓勵優質企業在港上市融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為大灣區發展提供充足金融資源

二、創科

以河套合作區為平台,打通大灣區國際創科合作通道;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支持香港在「北部都會區」成立「國家實驗室」

三、人才

擴大稅務優惠,將區內各地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整合為統一的優惠政策;擴大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涵蓋範圍;推出「大灣區外籍人才通行證」,為外籍人才往來大灣區內各城市提供便利

四、貿易

在現有基礎上制定最短、最少和更開放的大灣區自貿區負面清單,進一步放開金融、通訊、文化娛樂等服務業限制, 降低香港業界在大灣區內地市場的准入門檻

五、法律

完善民商事爭議解決制度,在全區採用香港的普通法及仲裁制度,實行「港資港法港仲裁」;制定大灣區統一知識產權制度,實現三地知識產權互認

六、人流

盡量減少人員往來限制,盡快恢復深圳居民來港「一簽多行」,並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城市

七、通關

創新口岸通關模式,實行24小時通關,全面實施「一地兩檢」

資料來源:經民聯研究報告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