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影視監製兼作家徐春萍女士。
《熱辣滾燙》
《孤注一擲》
《九龍城寨之圍城》
《維和防暴隊》
《奇迹·笨小孩》
《消失的她》
《滿江紅》
《末路狂花錢》

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什麼樣的電影才好看?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但兩者分不開。能直達人心,紓緩與慰藉了觀眾情緒與情感需求,那自然是好電影。既然是好電影,那能不好看嗎?首先把觀眾當評審員比較穩妥,電影人不要試圖去感動誰。假如對白和演員不能合一,你說什麼都沒用。能撐起電影靈魂的一定是演員和觀眾都共同渴望的那份內心的光芒,哪怕那份光芒是微弱的,而導演懂得把這份光和熱恰如其分地給展現出來。它不造作,不標榜什麼。而不是一個想賺錢的團隊來編故事,然後哄一群人或者更多人來買單。與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影視監製兼作家徐春萍女士的對話,希望為讀者認識目前的中國影視市場帶來更深一層的思考。 ◆香港文匯報特邀撰稿人 何佳霖

問:何佳霖 答:徐春萍

問:從2023年以來,到剛剛結束的2024年「五一檔」,你對疫情結束後中國電影市場的總體觀察如何?

答:首先,總體來看,從2023年至今年的五一檔,中國電影市場快速恢復活力。電影重新回到文化行業的中心位置,為大眾撫慰心理創傷,提供文化享受,凝聚精神力量。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約549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80%;其中國產電影票房460億元,佔比83.77%。總觀影人次12.99億,同比增長82.7%。從全球市場來看,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佔全球電影票房的28%,全球票房前30部影片中,《滿江紅》等7部中國電影位列其中。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全球電影復甦格局中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5 個月中國電影票房已達205億

2024年的兩個重要檔期春節和五一檔的市場表現很不錯。春節檔總票房達80.2億元,總觀影人累計1.63億人次,兩個指標均刷新歷史紀錄。五一檔總票房15.27億元,同比小幅增長,躋身檔期影史前三。觀影人次3,777萬,同比增長0.19%。截至5月10日,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已達205億元。樂觀估計,2024年的總票房可超600億元,超過2023年的550億元。

其次,2023年以來的中國電影市場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變化是,曾經少數頭部商業大片「贏家通吃」、多數影片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頭重腳輕」現象,在一定程度得到逆轉、有了改變。

2023年上映的影片中,在《滿江紅》《流浪地球2》兩部單片票房超40億元之外,有11部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60多部影片超過1億元。且票房排名前10位均為國產影片。2024年截至五一檔,排名前五位且票房超過10億元的,均為國產電影;有28部影片票房過億元,其中國產片佔20部。

這個成績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票房規模,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中國電影整體質量在提升,湧現了更多具備藝術品質、製作品質和商業品格的電影。電影管理部門一直在鼓勵在長假檔期之外形成周末檔,讓觀眾形成常態觀影的習慣。應該說,這個期待正在初見成效。只有更多電影能夠進入市場循環,規模化的電影產業才能真正實現工業化,電影行業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和資源。

追求創新突破 提升市場競爭力

問:從商業類型上看,票房和口碑良好的影片,呈現出哪些變化和趨勢?

答:從作品內容來講,中國電影呈現出從強類型主導開始走向多樣化的創作態勢。

類型化,特別是以動作、喜劇為主的強類型作品以及「泛類型化」作品,過去一直是走向市場和迎合觀眾的重要途徑。這些以動作為主的強類型和「泛類型化」努力,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電影的市場化轉型,提升了內地影片的商業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但其「急功近利、同質化、雷同化、懸浮和矯情」等缺點也飽受詬病,不僅影響了中國電影美學價值的提升,也讓觀影品位日漸提升的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以至於近年來有一些所謂的動作喜劇和「大片」遭遇票房失利。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電影在內容創作上出現了可喜的變化。票房靠前的影片在題材、風格、樣式更加多元化。一些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創新,都在努力擺脫簡單的「商業配方」,追求創新和突破,力圖用「合適」的敘述方式和風格呈現獨特的影片價值。

2023年春節檔上映的《滿江紅》借助一個封閉空間、一首家喻戶曉的古典詩詞、一個真假秦檜的核心,將「過關」與「反轉」用到極致,形成了一種新的懸疑類型;《流浪地球2》在原有的災難片+科幻片+家庭情感片模式中加入了生物科學、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繼續完成世界觀升級。《長安三萬里》則首創了與西方「歌舞片」不同的「詩動畫電影」,用千古流傳的詩歌表現了中國式浪漫與豪邁,通過「詩在長安在」的主題展現了「中國精神」。《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等等,這些影片都不再墨守成規,而是在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前提下,盡可能探索獨特的藝術視覺和視聽表達。不僅要追求最「好看」的電影,而且也要追求更「好」的電影。

國產片愈來愈「接地氣」具共鳴感

問:近年來中國電影在題材選擇和內容創作上,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答:關注現實題材,挖掘自帶話題、自帶關注、自帶情緒的「熱點事件」、「熱點人物」。追求與受眾的共情共鳴,追求審美表達與傳播效果的相互統一。

國產影片愈來愈「接地氣」。《孤注一擲》在犯罪+劇情的模式中首次反映全民關注的反詐騙事件,上映後話題出圈成為連主創都出乎意料的票房黑馬。《消失的她》講的是社交媒體上廣泛議論的騙保犯罪題材和「女孩幫女孩」的熱門話題。《熱辣滾燙》在原有的喜劇片模式中努力開掘減肥+女性的熱門話題,幫助影片下沉和傳播。可以說,這些影片在營銷時,都不同程度引發了「自來水」觀眾「再闡釋」、「再傳播」的出圈、破圈熱情。當然,高關注度的社會熱點題材,只有在創作上能夠達到喚起共鳴和共情的藝術效果,才能成為「話題」的「發動機」,如果僅僅把話題作為目的而沒有藝術感染,那話題本身就會成為電影受批評的輿論風險點了。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關注現實熱點、人物熱點話題的現實題材作品尋找更高效抵達受眾的方式,即便那些非現實題材的歷史題材,也在努力尋找跨時空的對話通道,傳達當代觀眾所關注、所期盼、所共鳴的主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在神話與歷史的融合中,反映現代人對權力、自由、暴力和愛的現代表達。

大卡士大製作已不是成功保障

問:關於在過去幾年重要檔期取得成功的新主流大片,你認為未來趨勢如何?

答:2019年,《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票房創下「史上最強國慶檔」,評論界用了一個新名詞「新主流大片」來定義此類影片。所謂「新主流大片」是一種創新模式:把主流價值、類型敘事,商業運作融於一體,包括大卡士大投入大製作。之後的《長津湖》《奇迹·笨小孩》《狙擊手》也是新主流影片的代表。直到今年五一檔的《維和防暴隊》,也可以歸入此類影片。有「頂流」主演的《維和防暴隊》目前後續乏力,逐漸被《末路狂花錢》和《九龍城寨之圍城》後來居上,說明「新主流電影」到了必要的轉型期,僅僅靠大卡士、大製作已經不是成功保障。

目前同質化現象在很多行業中都存在,特別在影視行業中,一種類型的成功往往會有很多後來的項目去追隨和借鑒。但事實,觀眾每一次都想看到不一樣的作品。2024年,觀眾對於「新主流」的選擇發生變化,購票群體愈來愈向下沉市場發展,電影創作對此應該有所反應。今年4月剛舉行的全國電影工作會議,強調尊重藝術規律、尊重產業規律、尊重管理規律;強調了對「主旋律」含義的認識:只要傳遞真善美、傳遞主流價值,都是主旋律正能量,都值得鼓勵和倡導,要與公式化和概念化等頑疾做鬥爭。電影要呈現出鮮活的生活,核心價值不能像標籤一樣貼,要潤物細無聲,用真實的情感抵達觀眾。關注現實,關注時代,觀眾的喜怒哀樂需要電影講述精彩的故事來撫慰。以上會議精神,極大鼓舞了廣大創作者,也進一步提振了市場信心。我們期待也相信,中國電影將呈現出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