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津巴布韋藝校校長雙向文化交流,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隨着初夏到來,京港之間文旅及科技領域的各種活動,在5月中旬陸續展開。今期集中三個我比較了解的活動:5月14日在北京市東城區發布的四條文旅線路;5月16-19日在香港舉辦的香港國際文博會;5月28日在北京市大興區舉辦的西瓜節。

5月14日,北京市東城區發布了4條精品線路:「同心之旅、同根之旅、同文之旅、互鑒之旅」,當中包含了東城區的46個文旅點位,打上了紅色基因、傳統地標、感悟歷史、非遺傳承、基層互鑒及民族宗教6大類標籤,全數呈現在一張地圖裏,宣傳口號是「畫好同心圓 共繪一張圖」。4條線路具體是:

同心之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歐美同學會—新青年編輯部—中法大學—北大紅樓—北大二院舊址;

同根之旅:永定門—天壇—台灣會館—三里河—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天主堂、吉祥大戲院)—故宮—隆福寺—玉河遺址—南鑼鼓巷—鐘鼓樓;

同文之旅:非遺博物館—劇裝廠—紅橋市場—琺瑯廠—智化寺;

互鑒之旅:朝陽門四合院—槐軒—東直門融創—新橋之家—同文鐘鼓會客廳—77文創園—美后肆時。

地圖雖小,卻歷史厚重,東城區文旅資源豐富,正在迸發出新活力。看完幾條線路的宣傳視頻,東城周女士和我說她喜歡「同心」的拍攝形式,「同根」的主播氣質,「同文」的文案技巧,「互鑒」的背景配樂。我打趣和她說主要是喜歡看帥哥主播了吧?網上顏值就是傳播力,也能讓更多粉絲關注東城文旅。上次辦五四青年節活動,參與的主要也是女生,可能女生對歷史文化藝術更感興趣,是為了回家說給孩子聽吧。我在思考和行動如何更好應用AI賦能文旅,讓遊客更好了解每個地方的文史哲。

這周和地圖的緣分挺深,在5月16-19日的第二屆香港國際文博會上,我遇見了「地圖大王」譚兆璋教授,他收藏了20萬餘張古地圖,1996年已推演演繹出了「香港千禧盛世圖」。在展位中的一張老地圖裏,可看到京師的方格裏寫着大興、順天與宛平,還有香港、零丁洋及文天祥。教授也展示了紅山文化時期的高古玉—玉豬龍、外形像外星人的瑪瑙、帶有象形文字的玉玄武及錫葫蘆等,他和我分享了年輕時在北大教書及在北京潘家園淘藏品的趣事,期待接下來他在香港的「中法古地圖展」開展;另外我也遇上李懿康先生和他寫的「意筆禪書」書法,書寫出自成一派的「扭轉乾坤」「厚德載福」,他對書法的守正創新,也是十分驚艷;我和香港南天畫會劉宏業主席再聚,他舉辦了中小學生書法比賽,我們探討了內地與香港的藝術發展;逛累了,就在香港百年老字號寶蘭生·同安茶行看看珍藏的1920年普洱生茶、92方磚及96和88沱茶,坐下來和茶行家族第四代LALA女士喝茶聊聊;與津巴布韋藝校校長雙向溝通,了解他們文化中的繪畫、雕塑和包包設計,向他介紹中國書畫、榫卯及香等中國傳統文化;參觀伊朗展位發現,原來他們的桌布是木刻雕版手工印刷的,他們展示的寶石彩繪,畫着中國龍與伊朗鳳凰的fusion漂亮手工彩繪,我向伊朗小哥普及,我們東方的龍不叫dragon,而是叫loong,他介紹給我在伊朗文化中寓意美好的符號,意思和我們的吉祥如意相同,其實不同國家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是相通的;順道參觀香港拍賣會環節,了解香港的拍賣行情。

逛文博會時我和朋友都是業內人士,這次只是參觀,可以說是專業吃瓜群眾,能在炎炎夏天吃個消暑解渴的西瓜,想起都會感到十分地爽!香港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北京市大興區的西瓜,因為高甜度、口感絕佳而十分著名。大興西瓜果皮薄脆,瓤色粉紅或桃紅色,瓜瓤含糖量高,脆沙爽口,甘甜多汁。地圖上標記着的大興,有着悠久的栽培西瓜歷史,自遼太平年間起已有栽培記錄,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宮貢品,在現代則享有「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稱號。將於5月28日舉辦的「第36屆北京市大興區西瓜節」,會在大興經開區舉辦一周的遊園嘉年華活動,市集裏包括美食小吃、文創產品、企業展示、街頭演出和非遺展示,亦有娛樂活動如花式吃西瓜等小遊戲,遊客可獲贈夏季消費券或旅遊套票,還有西瓜季影像回顧展和房車展銷會等。 而西瓜節元素會聯動及植入接下來幾個月的「北京花馬」「消夏啤酒節」等其他大興區活動,主題市集也會在商圈、公園及景區等地方舉辦。 西瓜季消費券的使用範圍涵蓋西瓜等農副產品、區內景區景點門票、餐飲等多種品類,相信西瓜節的「新文旅消費場景」,將會拉動不少節慶消費力度。北京活動和香港盛事經濟之間遙相呼應。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