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幫助辦理跨境稅收業務人士用「粵智助」辦手續。 網上圖片
◆國家稅務總局廣州市南沙區稅務局設立港澳涉稅專業人士服務專窗,為港澳人士提供「一站式」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粵稅收智慧設施優惠政策助灣區一體化建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條件特殊性。面對粵港澳三地稅制差異,廣東稅務部門將更多稅費服務事項延伸至香港地區。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21日公布了大灣區建設五周年來,稅收服務大灣區的成績單。據透露,如今有超過20萬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近4,8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近5,500人。廣東入駐港澳地區的「粵智助」服務終端,已經為港澳企業和居民提供涵蓋人社、醫保等領域超過200項民生服務事項,並實現99%以上的稅費業務可跨境自助辦理。「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的稅收優惠政策讓不少大灣區跨境「打工人」更有獲得感。

隨着大灣區稅收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港澳居民和企業在廣東享受到便捷的稅費服務。「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的稅收優惠政策,亦變得更加簡單明瞭。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廣東省、廣州市和南沙區三級稅務部門已經與香港稅務局交流制定「港澳稅負」計算規則, 將原本複雜的粵港澳三地稅制規則轉換、減免稅額計算變成由系統自動運算。

「我們學校港澳教職工多,所得項目除了工資薪金所得還有勞務報酬,如果讓不了解兩地稅制的教職工自行計算減免稅額,將會是個大難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財務人員黃女士表示,「目前,學校的香港教職工已通過『港澳居民優惠減免測算』系統享受數千萬元(人民幣,下同)稅收減免。」

創業港青:省下的資金助提高技術

港青余威是一名走進肇慶深山當「茶農」的年輕人。進入五月,正是採摘春茶的時節。余威在茶場和茶農們一起勞作趕摘新鮮茶葉。 「我們茶場所在的大稠頂,海拔1,626米,地勢高峻、晝夜溫差大、終年雲霧繚繞,是名貴茶種生長的理想溫床。這裏的環境也深深吸引我。」余威當初放棄香港公職來到肇慶發展,他所看好的正是大灣區廣大的茶消費市場。余威表示:「近五年我們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約130萬元。省下來的資金幫助我們提高茶場整體種植和加工技術。」

智能櫃台線上操作足不出戶辦業務

廣東稅務部門已經將更多稅費服務事項延伸至香港。今年首個駐港「微稅廳」在香港中銀大廈導辦點啟用,納稅人使用智能櫃台可在香港遠程辦理省內10個地方涉稅業務,穗港深「三地通辦」成為現實。「在網上點幾下,就可以在內地辦理免參養老、失業保險,確實很方便。」香港創業青年陳迪峰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演示了社保申報繳費全過程。據了解,如今在內地居住、就業的港澳居民只需在線上操作幾步,就能足不出戶完成免參養老、失業保險的相關手續。

港企:降低成本 未來發展有信心

預計今年年中開通深中通道的消息,讓不少通道附近的港資企業迎來發展機會。老牌港資企業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傑表示:「現在從深圳工廠到中山製造總部要兩個多小時,今年深中通道通車以後,兩地可能一個小時就能互通,我們與上下游的交流和互動將更加方便、順暢。」據了解,今年以來,鴻利達集團中山製造總部辦理出口退稅已經達到1,065萬元。此外,2023年企業所得稅預繳階段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超3,325萬元。蔡俊傑說:「這讓我們降低了成本,對未來的投資發展更有信心。」

港人港企在粵稅收優惠政策

◆港澳人士繳稅時無需在境內開設銀行賬戶或進行跨境匯款,廣東稅務部門推出了自貿區「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服務;跨境繳稅不用開內地銀行賬戶,也不用跑銀行

◆港澳居民稅惠快享「規則轉換橋」: 廣東省、廣州市和南沙區三級稅務部門首次與香港稅務局直接開展工作交流, 制定「港澳稅負」計算規則, 將原本複雜的粵港澳三地稅制規則轉換、減免稅額計算等工作,變成由系統自動運算,便利港澳居民快速便捷申報

◆「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分布在粵港澳三地,為港澳企業和居民提供涵蓋人社、醫保等領域超過200項民生服務事項,並實現99%以上的稅費業務可跨境自助辦理

◆首個駐港「微稅廳」在香港啟用,港澳納稅人使用智能櫃台可在香港遠程辦理省內10個地方涉稅業務,穗港深「三地通辦」成為現實

◆在橫琴工作的澳門居民、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實行「港人港稅」「澳人澳稅」

◆大灣區科創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的先進製造業、工業母機、集成電路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

◆廣東稅務部門自2023年先後建立了一批粵稅院士服務站,為在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方面作出特殊貢獻的專家團隊,提供新政發布、政策輔導、辦稅指引、需求對接等功能於一身的服務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