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及其創作封面和插圖的英譯版《雪山飛狐》。 黃依江 攝
◆多媒體藝術家黃宏達設計的多媒體體驗空間。 黃依江 攝
◆運輸過程中對易碎位進行的特殊保護。
◆任哲及其團隊的設計稿紙。 黃依江 攝
◆需用到起重機將展品放上大樓梯。
◆策展團隊正在修整展品。

「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開幕業已兩個月時間,前來參觀此次展覽人次5月1日已逾10萬。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認為今次展覽可謂全城轟動,其輻射程度不止於展館,在機場、郵輪碼頭、愛丁堡廣場,觀眾都能見到金庸筆下不同的人物雕像,可見金庸作品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而他也想同觀眾分享的是,關於此次展覽背後,這風靡全城的「金庸宇宙」雕塑展,是如何一步步誕生而來。◆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部分圖片由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

「金庸先生曾說是香港成就了他,無論寫作、辦報,香港為他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平台。恰逢他的百年誕辰,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將金庸的作品介紹給新一代的朋友和海外的朋友。金庸的作品曾風行東南亞,大家透過他的文字,以及後來衍生出的影視作品來了解他筆下的人物,可以說,他帶動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潮流與影視潮流,建構了代表20世紀至21世紀的華文文化重要部分。如今,我們希望這個潮流可以延續下去。」鄧民亮說。

繪《雪山飛狐》英譯版封面插圖

和許多人一樣,他也是金庸小說的忠實讀者。「我當年讀藝術時一直想,如果能負責畫金庸小說的插圖和封面,應該是件非常有趣的事,但那時已經有很多名家為他的作品創作過插圖,包括王司馬、董培新等,我覺得自己作為藝術系的學生,應該很難有機會。但神奇的是在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要出一本金庸的《雪山飛狐》英譯版。他們想找一個學生來畫封面和章節插圖,我很幸運地得到了這個機會。」鄧民亮回憶道。後來時光飛逝,他加入香港藝術館工作,因負責吳冠中作品捐贈而結識方毓仁及其子,即穀雨文化發展基金的創辦人方圓明。2017年,鄧民亮隨方圓明到置地廣場觀賞一件雕塑作品,看過之後,他向方圓明表示:「這位雕塑家功力匪淺,作品也很有氣魄,若他可以做金庸主題的作品,應該會很有意思。」這件作品,就是任哲的作品。

而當時,鄧民亮完全沒有想到在未來真的會成就一個金庸人物主題的任哲雕塑展。時隔幾年,他轉來香港文化博物館工作,由去年館方開始構思一個金庸相關展覽,得知金庸家人已授權一位雕塑家創作金庸筆下人物的雕像,那位雕塑家正是任哲。鄧民亮才欣喜地發現,自己與金庸先生、雕塑家任哲的緣分,是「冥冥中自有安排」。

雕塑達半噸 遙距策展困難重重

大型雕塑不比輕薄畫作,重量是一個關鍵。今次一件作品的重量,大約在400至500千克之間。能否進到電梯?能否運送至一樓?如何搬上樓梯?都成了鄧民亮與團隊所擔憂的問題。而且,任哲遠在北京,館方唯有一直用遙距虛擬方式與北京和香港的不同團隊溝通交流,一直到展覽正式開幕前兩周,雕塑才陸續運送來香港。「雖然清楚每件展品的結構、尺寸和重量,但我們也是直到打開集裝箱,才第一次看到展品真容。此前我們一直用電腦設計圖為基礎進行策展,但許多細節要等到雕塑全部入場到位才能進行調節和封牆。」鄧民亮說今次展覽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邀請到香港多媒體藝術家黃宏達,設計了配合雕塑的多媒體作品,展廳設10部投影機,展品到館後,團隊只餘四日時間調試機器,其間發現「華山論劍」部分的實際效果未如理想,又馬上調整變陣,才在開幕前兩日達成想要的效果。

「雖然常設展廳金庸館就在一樓,但今次展品體積龐大,我們動用了整個展館的空間來布展,從門口到大樓梯,戶外中庭到一樓展廳,全部變為今次展覽的空間。」22件金庸五部小說中核心人物的雕像,被精巧地排布在展館這些空間內。

以融入社會的方式推廣流行文化

鄧民亮表示,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直探索着應該怎樣去推動流行文化:「我們不想只是從學術角度去談,因為流行文化與我們平時所策劃的歷史、考古類展覽很不同,與純藝術也不同。我們希望展現的是老少咸宜的,大家都可以代入思考的,融入生活與社會中來觀看的展覽。今次金庸筆下人物雕塑展,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鄧民亮認為,立體的、大型的雕塑作品展示,能夠給人強烈衝擊。「從西方雕塑史的發展來看,雕塑一般都是設置在有紀念性的空間、建築物之內,是為帶動參觀者投入空間想講述的故事之中,我覺得雕塑的魅力正在於此。」

鄧民亮也認為今次展覽在香港達成了很好的效應,引發了不同機構一同紀念金庸誕辰的共振,如郵票策劃與拓展處就推出了「金庸小說人物Ⅱ—俠之大者」特別郵票。「當然,這種效應可以遍布全港,引發不同金庸的紀念活動。是出於金庸本身的成就與魅力,我們只不過是搭建了一個這樣的平台,給予不同機構信心。」今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7日,之後將巡展至其他地區。鄧民亮透露,香港文化博物館之後會與英國合作,在倫敦舉辦「金庸傳奇」研討會,進一步將金庸的作品推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