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龍江森工林區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
◆十年來,龍江森工林區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

65歲的攝影愛好者孫強烈是大海林林業局有限公司退休職工,多年來用鏡頭記錄着林區的變化。他說,這十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林區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

大海林林業局有限公司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浪河從這裏蜿蜒而過。每年3月末,一座迷彩小帳篷會準時出現在海浪河畔,看不到人,只能看到一個長焦攝像頭探出帳篷外,孫強烈時刻準備着按下快門。

中華秋沙鴨是孫強烈最喜愛的觀察和拍攝對象。十年前,拍攝過程中,他發現了一群白色的鴨子。「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回去之後經過自己查閱資料,又向當地資源管理部門詢問得到證實,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非常稀少。」從那時起每年都會按時等着他的老夥伴們和他相聚。

十年來,孫強烈的照片中,中華秋沙鴨的數量每年都在不斷增加。「樹多了、草密了、空氣新鮮了、動物回來了。」孫強烈說,東北虎、豹、中華秋沙鴨、金鵰、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經常出沒林區,紅豆杉、高山紅景天等珍貴野生植物種群更是持續恢復增長。

「停伐這十年,森林增長面積相當於增加了一個中等林業局的面積,增長蓄積1.1億立方米,相當於5億棵大樹。」龍江森工集團資源管理部副部長楊崇軍形象地比喻了龍江森工林區生態的持續變好。森林碳匯總量達到12.6億噸,經中國林科院評估,龍江森工集團森林和濕地資源資產總價值為2.8萬億元人民幣。

從伐木林到經濟林 培育多種珍貴苗木

走進亞布力林區的生態園苗圃,處處湧動着蓬勃的生機。在這裏工作了幾十年的技術員陳習英見證了林區停伐,更是伴隨着林區苗圃共同成長。「採伐的時候,感覺山上的綠色越來越少,心裏隱隱擔憂,要是這樣下去,山上的木頭會不會被採光了。」陳習英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在看到綠色一點點變多,特別是看到自己親手培育的紅松苗遍布滿山時,真是打心裏高興。

陳習英已經記不清這些年自己手裏育過多少苗,種過多少樹,但是停伐前後的變化,她卻看得分明。「停伐前,林場培育的都是雲杉、落葉松、紅松這些用材林,現在是品種多樣的經濟林,這都是苗圃探索多種經營、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目前,生態園苗圃創新培育了多種珍貴苗木,還利用陽光棚播種興安杜鵑、小葉丁香、連翅等品種花卉,同時培育造林用紅松苗木、紅松輕基質容器苗、紅松嫁接苗、綠化類花卉、喬灌木及經濟苗木等,一系列的培育和播種工作為亞布力林區綠化工作提供了供給保障。

「智慧苗圃」再進化 推進營林綠化產業

對於從畢業一直在林場工作的陳習英來說,近年來,肉眼可見的變化太多了,「就『智慧苗圃』建設新添的土壤環境傳感器、智能灌溉系統、智慧施肥機、智能苗圃管理系統,有的以前聽都沒聽過。」陳習英說。

2023年,龍江森工集團成立了龍森園林綠化集團有限公司,推進營林綠化產業發展,打造全國最大苗圃基地,構建種苗智慧管理體系,建成標準化苗圃100處,在圃苗木突破兩億株,營林綠化產業實現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