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上月22日實施第一階段「走塑」,黃傑龍表示,集團旗下4個品牌餐廳暫停外賣,包括牛角、牛角Buffet、牛涮鍋MMC及溫野菜已全面放棄外賣,只專注堂食業務,主因是這些餐廳的食用方式不太適合外賣,希望鼓勵市民出外堂食。至於集團旗下其他品牌餐廳仍會提供外賣,並已改用木製餐具。

他說,集團為了找塑膠即棄餐具替代品,足足花了半年時間向不同供應商購入替代品來測試,包括用熱水、凍水浸泡木製或紙製飲管、匙羹等至少半小時,看看哪一種最適合顧客使用,而並非只看價錢平便選購。他更指,自攜餐具才是終極「走塑」,自己已實行5年,如今買外賣都用自攜餐具。

望予時間業界物色供應商

他明白環保是全球大趨勢,尤其是塑膠難以分解,而疫情期間又因禁堂食,令外賣數量大增,即棄餐具的棄置量驚人,引發政府要加快實行「走塑」。然而,餐飲業界早已向政府表明營運困難之處,包括是否有充足的合適替代品選項,當局有需要給予業界時間物色內地或海外新供應商。

他指出,好像早前有日式百貨因要「走塑」,而改用盲盒方式售賣外賣壽司,引起食客不滿,投訴沒有選擇。其實不單止壽司,很多食物都有此問題,且會挑戰到飲食界的經營模式,如珍珠奶茶等茶飲,本身就是靠透明杯展示茶飲來吸客,如果「走塑」,改用紙杯,又如何吸客?況且,中國人喜愛飲湯等,改用紙碗,實在容易滲漏,這些問題政府都應要三思推行第二階段「走塑」的時間表。

應續增垃圾分類回收設備

至於垃圾徵費方面,他坦言,現時政府谷消費撐經濟,加上香港經濟復甦步伐仍慢,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又未足夠的情況下,的確不適合在現階段推出垃圾徵費。但他認為,政府應繼續投入資源增加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做到區區每行5至10分鐘已有相關設備,同步積極教育市民進行垃圾分類,到經濟好轉時,看看回收量有沒有上升,若回收量顯著上升,證明大家都已習慣新常態,便無需進行垃圾徵費;否則便應提供誘因來推行垃圾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