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創盛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

五一黃金周的維港上空,「幻彩詠香江」、煙火、無人機表演相互輝映,好不熱鬧。

一直以來,香港的盛事活動,以及旅發局推薦的「香港十大好玩景點」,大多圍繞維港兩岸,包括尖沙咀、中環、灣仔、銅鑼灣等。不過,今時今日,旅客的喜好早已改變,不再追求傳統景點,反而更想穿街走巷探索香港,就連便利店的烏龍茶、老牌酒店的蝴蝶酥、觀塘的電影取景地「志明橋」,都成為「打卡」熱點。

故此,除了維港之外,當局宜開拓各區具潛力的地方成為旅遊景點,讓18區都可共享盛事經濟的成果。

疫後復常以來,本港零售旅遊餐飲業正待復甦。訪港遊客人數雖然逐漸回升,但他們的旅遊模式已出現變化。在擁有2億活躍用戶的社交平台小紅書上,香港雖仍是用戶首選的出境遊目的地,但搜索的熱門詞已不再是「購物」「奢侈品」,而是「港風」、「Citywalk」、「小眾目的地」。既然旅客已經將目光轉向傳統景點之外的地方,香港的旅遊推廣活動是否也應該跟上他們的步伐?

事實上,舉辦國際盛事這類高層次宣傳活動,不應只局限於維港兩岸。主辦單位可與18區的特色相結合,因地制宜將活動移師到各區舉辦,做到區區有盛事、處處有精彩,實現旅遊資源分散化、特色化、均衡化發展,並且通過盛事為當區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帶動餐飲、零售等消費,使非傳統旺區的地區經濟也能受惠於盛事經濟的紅利。

事實上,香港不少地區有能力舉行盛事,例如觀塘、北角、將軍澳、屯門海濱等,這些地區可輪流舉辦煙火和無人機表演。又如國際龍舟邀請賽,可考慮從維港移師至沙田城門河舉行。對於藝術節、音樂節等對空間要求較靈活的活動,既可選擇戶外場地或海濱空地舉行,還可以配合相關盛事活動,在附近創造消費場景。例如配合龍舟賽事舉辦端午市集,或者在新舊結合的觀塘設立打卡點,與附近商戶合作規劃一條龍的觀光、飲食、購物路線。

當然,要在18區大規模舉辦盛事,還需要完善軟件及硬件配套。政府可積極提供各項支持,改善區內交通及活動場地附近的基礎設施,例如在室外或通道等公共空間,設置壁畫、休憩座位,吸引旅客駐足。當局還可系統檢視目前全港可用的室內、室外空間,劃出適當區域放寬使用限制,用於全盤規劃盛事活動。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不僅可以提升遊客的體驗,更可為生活在區內的居民帶來更佳的居住環境及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