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前的玄奘像,似乎守望着大雁塔。 資料圖片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取經後回到長安,城內萬人空巷,「傾都罷市」地歡迎他。太宗留他在長安弘福寺譯解經文,同年他即譯成10卷《大菩薩藏經》,及《顯揚聖教論》等。之後,在弟子辯機協助下,玄奘撰寫了記錄他所到之處的風土人情的《大唐西遊記》。

龍朔三年(663年),玄奘譯完《大般若經》這弘卷巨作後,心力交瘁,不久圓寂。他一生共留下經文譯本75部,共1,335卷,對佛學貢獻宏大。

唐高宗登基後,在弘福寺建石塔以安放玄奘帶回來的經書佛像。為了防火,全塔以石堆砌,建成後甚為壯觀,取名大雁塔,成長安地標。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塔原高5層,後加至9層,再經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的7層塔身,高64.5米,底層邊長25.5米。

「雁塔題名」成文人夢想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遊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不料,此舉引得文人紛紛仿效。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牆壁上。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因此,「雁塔題名」和狀元遊街,都是文人一生傾慕和追求的夢想。

進士們詩興不減,可慈恩寺的牆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牆便成「花牆」了。曾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另一位新科進士劉滄寫下「紫毫粉壁題仙籍」,中了進士後就不再是普通百姓,是入了「仙籍」,堪比天上的文曲星了!

可惜的是,這些題名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因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並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

大雁塔不倒「神跡」 有賴建築結構

「雁塔題名」這文壇盛事雖然沒有了,但大雁塔卻可存在千年,也算奇跡。據史料記載,大雁塔落成至今,前後經歷了70多次的地震,它都經得起考驗。要知四面環山的關中平原是地震多發地帶,1487年的關中大地震中,幾乎整個長安城被夷為平地,但大雁塔仍屹立不倒,僅塔身裂開了一道縫隙。

更為神奇的是,34年後一次更強烈的地震中,這道縫隙竟然在一夜之間閉合了,許多佛教徒相信這正是是佛祖顯靈。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要分析大雁塔千年不倒之謎,還要研究它的地基。

由於地基大多使用黃土高原特有的黏土。這種黏土厚實而富有彈性,在地震時,黏土地基有如軟塾一樣,具有很好的減震作用。而且,大雁塔很可能採用了半球狀的建築結構,並盡可能增加了底部重量,這樣做可以讓寶塔在顛簸中像不倒翁般,歪斜了又回到直立,所以塔身傾斜開裂的縫隙慢慢地自動回正,恢復原來的樣子。這是古人在建築學上的高超智慧。

◆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