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詩於南極探險着過的套裝在氣候博物館內展出。資料圖片

李樂詩堅信人生應該規劃長期的目標,她以20年為一個階段,人生的前三個20年,她如今回頭望望,並不覺得有什麼遺憾,每個階段的目標她都已實現。而如今走進第四個20年,叫她慶幸,也有些無所適從。當然,她還有放不下的事,因此從未停止過腳步。早在1997年,她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以匯集世界各國的極地科學研究成果,推動全球環保工作,奔走呼告多年終於獲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支持,在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博物館,闢出極地廊的位置展出她多年來在極地和珠峰實地考察收集的照片和資料,向參觀者展示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

當不再去南北極之後,她開始着力培養一些學生,成為極地科考人才。她指科考主要需要三方面人才,分為考察人員、探險人員和科技人員,如何行冰山、怎樣在海上前進,是探險人員的工作;科學考察人員則帶學生進行研究;而科技人員主要是工程師,教導隊員使用不同儀器。李樂詩希望在有生之年把更多學生送到合適的崗位上:「每個人有不同特長,有些適合做科研,有些適合攝影、設計……我希望能讓他們人盡其才。」李樂詩仍在馬不停蹄地整理多年探險收集到的資料、圖片、紀錄,希望將這些有用的資料留給下一代的研究者與探險家。她也說到自己如今已經81歲,但人只要有愛好,或者有期盼,無論在怎樣的年齡,都可以繼續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