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錢煜奇博士、Joseph MICHALSKI教授、趙國春教授與國際團隊合作,揭示了嫦娥六號着陸區神秘複雜的火山作用,對嫦娥六號樣本中月球二分性的起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研究已於頂級學術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發表。

嫦娥六號旨在從阿波羅盆地南部的月海平原,採集約二千克的月壤樣本返回地球,是人類首個自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的歷史性任務。從阿波羅盆地採集的樣品,將有望解答月球演化的關鍵問題,甚至可能重新定義人類對月球的認識。

團隊研究顯示,阿波羅盆地曾經歷的火山活動受到月殼厚度的顯著影響。錢煜奇表示,這一基本發現啟示月球正面及背面火山活動的不對稱性,該觀點可通過即將返回的嫦娥六號樣品進行驗證。

團隊發現嫦娥六號計劃着陸的區域,至少存在兩期火山噴發事件,分別距今約33.4億年及30.7億年。較早的一期噴發物質組成具有低鈦成分,覆蓋了阿波羅盆地峰環與坑緣之間的區域;較晚的一期噴發物質組成為高鈦成分,噴發於查菲S撞擊坑附近,並向東流動覆蓋低鈦玄武岩,厚度逐漸減小。

港大研究人員認為,南部月海西側的高鈦玄武岩具有最為豐富的科學價值,應該作為採樣區域。該地區返回的樣本,將包括高鈦玄武岩和通過撞擊而來的下部的低鈦玄武岩,及外來非月海物質。Michalski教授指,這項研究結果為充分認識即將返回的嫦娥六號樣本提供了地質框架,將是中國科學家研究這些樣本的重要參考資料。

月球最顯著的特徵是正反兩面的不對稱性,這種差異會表現在成分、月殼厚度和火山活動上。然而,由於缺乏月球背面的樣本,科學家至今尚未對月球二分性的起源達成共識。團隊認為,透過研究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樣本,將為解決月球的正反半球提供契機。

(來源:香港中通社)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