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左)近期兩次訪華,展現對中國的重視。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歐盟在官方政策文件中,將中國定義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以及制度性對手」。《紐約時報》與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等傳媒分析,歐盟成員國對華態度分歧,尤其兩大經濟體法國與德國之間分歧明顯。分析認為歐盟內部的爭議或會影響其對華影響力,中法領導人舉行雙邊會晤,或有助雙方尋求更多合作機會。

《紐時》形容,歐洲部分國家在平衡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與所謂「國家安全風險」之間左右為難,部分針對性政策的推行面臨相當阻力,例如歐盟試圖對中國製造電動汽車進行所謂反補貼調查、甚至加徵電動汽車進口關稅一事,已經引起德國商界的不安情緒。德國眾多汽車製造商在中國設有工廠,車企普遍擔心關稅措施會嚴重影響在華生產汽車出口。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今次會晤前表示,對於中歐經濟關係,歐盟成員國「意見並不一致」,他未有點名任何國家,但承認部分國家認為中國是「充滿機會的市場」。美國智庫Rhodium Group高級顧問、中歐關係專家巴爾金指出,「如果歐洲領導人傳達出有分歧的訊息,便會削弱歐盟對華的影響力。」

CNN分析認為,中法領導人會晤有機會取得更多進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表示,「法國在歐盟內保持獨立自主的形象,中法或會尋求加強雙方的合作關係,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