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達根 立法會議員

上月22日在沙田源禾遊樂場發生的污水渠工程事故,實在令人痛心。兩名死者都是青年,本應有大好前途,可是一場原可避免的意外,就奪去兩條寶貴的生命,也為兩個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

執筆之時,事件仍在調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為建造業工人創造安心、安全的勞動環境,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基於複雜危險的工作性質和環境,無論以意外率或死亡率計,建造業均屬最高危的行業。據勞工處及職業安全健康局2022年數字,每千名建造業工人的意外率及死亡率分別是29.1宗及0.162人,比所有行業平均值分別高出兩倍及三倍。同年傷亡個案更激增至4,377宗,創18年新高,引發公眾強烈關注。

建設「智慧城市」首重保障人命

為改善情況,政府已於去年完成修訂《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把嚴重違法行為的罰則提高至最高罰款1,000萬元及監禁兩年,又加強巡查和執法。因應源禾遊樂場的慘劇,勞福局也承諾加快推出密閉空間工作守則。

筆者認為可以做得更好。香港的地下環境由錯綜複雜的管線網絡組成,包括排污、食水、氣體燃料、電訊和電力等,稍一不慎隨時發生危險。香港既然銳意發展「智慧城市」,何不利用相關科技提升工人的職業安全?當局是否應該分清輕重緩急,將資源優先投入至有助保障人命的「智慧城市」項目?

由地政總署開發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便是本港發展成「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它整合來自不同政府部門的數據集,以互動地圖的方式展示不同數據之間的地理空間關係,方便政府、私營機構和公眾利用這些空間數據作進一步研究,例如預防山泥傾瀉,分析建築物落成後對周遭車流或污染物的影響等。然而,CSDI主要涵蓋地表以上的空間數據,有關地下環境的卻很少。這是因為在不開挖路面的情況下,準確測量地下管線和勘探地底本就有一定困難。其次,早年不少地下管線雜亂無章,埋在地底又沒有系統性記錄,導致收集這類空間的數據舉步維艱。

政府應參考新加坡土地管理局(SLA)發起的Digital Underground項目。經過近5年的努力,SLA在去年12月推出了完整的地下物理世界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全面掌握地底空間數據,除了減少施工意外,對於土地稀缺的新加坡來說,更是規劃和開發地下空間的重要助力。近月SLA又建立測繪生態系統DU Connect,聚集來自政府、建造業界和學術界的專家交流技術和持續更新地下數位孿生。同樣道理,特區政府可制定建立地下數位孿生的長遠目標,並說服公共和私營機構一同參與擴展CSDI,創建一個互相學習、共享數據資源的網絡。

監察數據早悉風險

另一方面,在施工現場直接保障工人安全的科技也是不可或缺。現時越來越多地盤採用智能頭盔監測工人的健康數據和位置,一旦出現異常,如跌入沙井等,便會即時發出警告。一些企業利用機械人在危險區域工作,例如可能有沼氣的密封環境、建築初期的隧道內等。另一些則利用透地雷達等技術進行地下檢測、成像和診斷,免除工人實地操作的風險。相關部門宜趁重新鋪設或維修管道時,在地底安裝多合一感應器,監察多種數據,如路面沉降、氣體洩漏、渠管淤塞、漏水等,讓工程人員提早知悉施工現場的潛在風險。

現時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CITF)以資助形式鼓勵業界採用創新科技。截至2月底,CITF已批出3,702個項目,總資助額約11.5億元,其貢獻值得肯定。期望有更多改善工地安全的產品推出市場。

總括而言,當局應推動以科技保護工人,並進一步以科技代替人類進行危險性的工作。當然,建造工期要合理,從業員亦要有充足的安全意識,避免心存僥倖而罔顧安全,才是治標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