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教工作的道路上,我深知持續進修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實務性和專業性的內容。大約十多年前,我參加了一個關於「九型人格」的講座。這次講座引發了我對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老話的深思——「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和「三歲定八十」。

這兩句話是否就是「九型人格」所描述的某種現象呢?

我們以邊塞詩人高適為例探討一下。

先來簡要了解一下這位詩人的人生軌跡。

高適的父親高崇文曾任韶州(今廣東韶關)長史,他在揚州去世後,家道逐漸衰落。高適二十歲左右曾西遊長安尋求仕途,卻未能如願,此後他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釣為生,生活拮据。

開元十九年,他投奔信安王李禕,然而戰爭結束後,他卻未得到重用,只能黯然歸家。兩年後,高適赴長安參加王霸科考試,可惜再次落第,只得重回宋州。

直到天寶八年,時任睢陽太守的張九皋舉薦他赴長安應試,高適終於中第,被任命為封丘縣尉。後來,在天寶十二載(753年),節度使哥舒翰推薦他充任書記。在河西期間,哥舒翰發動開邊戰爭且取得勝利,他在唐玄宗面前極力稱讃高適。

分析性格 提升自我認知

了解了高適的背景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九型人格」的理論。這一理論據說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中亞和波斯地區。

1970年代,精神病學醫生克勞迪奧·那朗荷(Claudio Naranjo)在美國北加州大學講授九型人格的模式理論。

而在1977年出版的《氣質和發展》一書中,亞歷山大·托馬斯博士(Dr. Alexander Thomas)等提到,嬰兒在出生後第2至3個月時,身上就可以辨認出九種不同的氣質,包括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範圍、反應的強度、心理的素質、分心程度以及專注力範圍持久性等。

而丹尼爾教授則發現這九種氣質與九型人格相契合,從而開創了九型人格體系:1. 改革型/完美者;2. 助人型/施予者;3. 成就型/榮耀者;4. 藝術型/自我者;5. 思想型/學術者;6. 忠誠型/崇拜者;7. 活躍型/享樂者;8. 領袖型/權威者;9. 和平型/妥協者。

根據我們對高適的了解,可以嘗試對他的性格進行對號入座。他幼年喪父,自學求仕卻屢遭挫折,但他不甘於無所作為,寧願放下身段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後來得到上司的賞識和推薦,終於能夠「大鵬一日同風起」。

在九種性格類型中,他與改革型/完美者(Reformer / Perfectionist)頗為相似。這種性格類型的特質在於追求完美,是非黑白分明,同時也是改革者,追求不斷進步。他們的優點在於有毅力、守承諾、守法,且光明磊落。

當然,九型人格只是一種性格分析工具,它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高下之別。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我們提升自我認知和洞察力,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個性,從而接納自己的短處並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時,它也能幫助不同性格類型的人相互理解、互補長短,懂得如何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溝通、融洽相處,建立和諧的合作關係。

我認為「九型人格」將複雜的人類性格過於簡化分類,顯得有些籠統。再者,以幼兒期的表現為準則來評估性格類型,對於已經成長的人來說,很難準確回憶起四五歲時的行為和心態。因此,在參與評估時,我們常常會出現「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的疑惑。

不過,無論如何,如果我們以自我提升和洞察、體諒他人、與人和諧合作為出發點來看待「九型人格」,那麼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價值。通過了解不同的人格類型,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從而在人際交往和合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