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畫像 網上圖片

現代社會,人類過度消費、過度開發,屢為追求一己方便,不斷破壞自然生態,為地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碳排及污染。如今全球氣候反常,嚴重天災頻生,人類陷入空前危機,多國更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須立即採取行動,否則追悔莫及。

為此,聯合國將每年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致力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冀能透過日常的節能減碳活動,改善生態環境,改寫人類命運。今年4月22日,香港亦實施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產品的新法例,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減用塑膠製品,實踐綠色生活。

說到環保,必須重視資源節用,應用則用,當省則省,避免浪費。這一點,不止今人重視,古代的墨子也留下了不少專論,引人入勝。

墨子,名翟,出生於春秋末戰國初,創立了墨家學派,積極探討光學、力學、數學等問題,並關注資源節用,思想相當前衛。墨子主張「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辭過》),並特立《節用》、《節葬》諸篇,關注衣、食、住、行及喪葬等不同節用專題。現謹選讀《墨子·節用中》如下,窺豹一斑:

古者聖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羣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聖王弗為。

古者聖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阯,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於土塯,啜於土形,斗以酌。俛仰周旋,威儀之禮,聖王弗為。

譯文

古代聖王制定節用的法則是:「凡屬天下百工,造輪車的、製皮革的、燒陶器的、鑄金屬的、當木匠的,使各人都從事自己所專長的技藝,只要足以供給民用就行。」而那些增加用費而不更有利於民用的,聖王不會去做。

古代聖王制定飲食的法則是:「只要能夠充飢補氣,強壯手腳,耳聰目明就足夠了。不窮極五味的調和與氣味芳香,不招致遠國珍貴奇怪的食物。」何以知道如此呢?古時堯帝治理天下,南面安撫交阯,北面降服幽都,東面直到太陽出入的地方,沒有誰敢不歸服的。至於他本人的享受,飯食沒有兩種,肉食不會重複,用瓦器盛飯,用瓦杯喝湯,用木勺斟酒。那些俯仰周旋的繁重禮節,聖王不會去做。

註釋

(1)鞼匏:當作「䩵鞄」,指製皮革的工人。《說文》:「䩵,攻皮治鼓工也。」「鞄,柔革工也。」

(2)陶冶:陶,燒陶器;冶,鑄金屬。

(3)梓匠:造器具和建築的木工。《孟子·盡心》孫奭疏:「梓人成其器械以利用,匠人營其宮室以安居。」

(4)股肱:大腿和胳膊。《說文》:「股,髀也。」《詩經·無羊》「麾之以肱」毛亨傳曰:「肱,肱臂也。」

(5)交阯:又作「交趾」,即今越南國。

(6)幽都:古稱幽州,今山西雁門以北。

(7)羹胾:肉塊。《爾雅·釋器》:「肉謂之羹。」《說文》:「胾,大臠也,切肉之大者也。」

(8)塯:古代盛飯的瓦器。

(9)啜:吃喝。《說文》:「啜,嘗也。」

(10)土形:形,或作「刑」、「型」、「鉶」。《史記正義》引顏氏云:「刑,所以盛羹也。土,謂燒土為之,即瓦器也。」

(11)斗:同「枓」,木造的勺子。《說文》:「枓,勺也。」「勺,挹取也。」

(12)俛:同「俯」。《說文》:「頫,低頭也。……俛,頫或从人免。」

總括上文,我們可以知道:(一)節用不重形式,而在於是否有利民用,需照顧不同行業的特點,靈活制訂法規,使能各擅勝場。(二)節用是為了照顧社會整體,重在滿足生活基本需求,不應僅為追求享受與一己方便,浪費寶貴資源。(三)節用不分對象,即如堯帝,也堅持使用簡樸的土木餐具,簡約用餐;份位愈高者,愈要以身作則,才能帶動風氣,讓天下誠服。這些道理,鑒古通今,值得我們參考,認真反省自身。

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