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周日(5月5日)起,出訪法國、塞爾維亞及匈牙利,中歐關係尤其經貿關係發展,備受各間外媒關注。美國《外交家》雜誌周五引述調查顯示,歐洲跨國企業相較美企,對華投資更為積極。《紐約時報》周二報道,現時正值德國與法國等傳統西歐經濟強國的發展速度,不敵曾受債務困擾的南歐國家。歐盟由於受到主要經濟體持續拖累,不排除抑制其整體經濟成長,影響歐盟的後續發展。

《外交家》引述服務多間歐美跨國企業的商業諮詢公司FrontierView的調查顯示,過去3年間,超過四分之一的跨國企業客戶增加對華投資。20%跨國企業客戶認為,公司下一項重大投資會進入中國。研究分析稱,多數跨國企業正在增加在華商業往來,「這在歐洲企業中尤為明顯,他們並不像美國企業那樣、明顯受到中美貿易紛爭的影響。」

西葡等GDP增速逾德國3倍

歐企積極對華投資,希望在歐洲經濟增長放緩之際擴展市場。《紐約時報》引述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繼去年底陷入技術性衰退後,歐元區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季增長0.3%,其中佔歐元區GDP約45%的德國、法國和荷蘭3國經濟趨緩,德國今年第一季度GDP按季增長僅有0.2%。

法國及荷蘭情況亦不理想,報道指出,法國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今年第一季GDP雖按年增長1.1%,但當局近期已下調經濟增速預測,政府赤字佔GDP比例達5.5%新高,債務佔經濟總量比例達110%。荷蘭去年GDP按年萎縮1.1%,近期才擺脫經濟衰退。

相對之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同期GDP增速是德國3倍多。希臘經歷債務危機帶來的緊縮之後,經濟再次飆升。預計希臘經濟今年將增長近3%,接近2009年危機前的規模,並遠遠超過歐元區0.8%的平均水平。

南歐推動經商 勞動市場改革

《紐約時報》分析稱,在歐洲經濟繁榮時期,德國等主要經濟體未及時投資發展數碼化、完善公共基建等領域,在疫情和俄烏衝突等影響下,德國經濟連續兩年近乎零增長,歐洲主要經濟體也普遍受困於勞動力老齡化、能源價格及稅收高企、官僚體系繁瑣等結構性問題。

分析指出,南歐多國政府近年簡化程序推動經商、推行勞動力市場改革、削減高額債務和赤字、發展旅遊等服務業,都有助疫後經濟復甦。英國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施米爾丁分析稱,「多個南歐經濟體正在糾正入不敷支的經濟行為,希望維持更健康的財政。」

對於債務依然沉重的南歐國家,經濟學家認為其財政狀況的改善能否持續依然存疑。荷蘭ING銀行首席歐元區經濟學家科林稱,「現時的經濟調整有助南歐國家的經濟更經得起時間考驗,但它們會挑戰法德等歐洲強國地位嗎?似乎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