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乾熱河谷 作者供圖

良 心

從阿丙村繼續往前,是梅里雪山外轉經路上西藏境內的重要驛站察瓦龍。察瓦龍是西藏林芝市察隅縣東南端的一個鄉。阿丙村是察瓦龍鄉緊靠梅里雪山西坡的一個村。說起著名的梅里雪山,許多人第一印象定會認為是屬於雲南。許多遊人也都是從雲南踏足遊覽梅里雪山,在雲南德欽的飛來寺及各觀景平台觀賞雪山的壯美景象。其實,梅里雪山處於西藏林芝市察隅縣東部與雲南迪慶州德欽縣的邊界,是一座南北走向的龐大的雪山群,它在藏區被稱為卡瓦格博雪山。察隅的察瓦龍鄉就處在梅里雪山腳下,在梅里雪山外轉經的路上,一定會經過察瓦龍的阿丙村、扎那村、龍普村和格布村等。梅里雪山整體在雲南境內,但外轉山200多公里長的道路,一半在西藏境內,翻過南面的多克拉埡口,就進入西藏地界,也是阿丙村的最南端了。

「察瓦龍」藏語意思是「炎熱的峽谷」,位於察隅縣最東南端的梅里雪山腳下,東南與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和怒江州貢山縣相鄰,北及東北與西藏昌都地區左貢縣相連,南部與緬甸的北部接壤,怒江由北向南貫穿整個察瓦龍鄉。察瓦龍是219國道進入西藏境內經過的第一個小鎮,是一個需要經過中國最艱險的道路才能到達的地方。這裏是玉曲河與怒江交匯處,219國道在這裏渡過怒江,向西攀爬穿越橫斷山最西側的伯舒拉嶺。察瓦龍地勢北高南低、高低錯落,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境內的梅里雪山最高海拔6,740米,南部河谷地帶海拔2,200米左右,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轄區總面積3,0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僅約8,000人。因為路途遙遠、艱險和閉塞,察瓦龍長期猶如孤島般的存在。但這裏卻是過去茶馬古道的交通要道,以「怒江、馬幫、仙人掌」和道路艱險著稱。察瓦龍所屬的阿丙村、扎那村、龍普村、格布村都處在梅里雪山的外轉經路線上。作為曾經的茶馬古道重鎮,察瓦龍是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之地。居民除藏族外,還有獨龍族、怒族、傈僳族、白族和漢族等其他民族。這裏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都極具地方特色。進入新時代,察瓦龍成為新滇藏通道上的重鎮,進入西藏的又一東大門。城鎮建設發展迅速,旅遊業不斷升溫,已經成為自駕遊的「網紅之地」。

從阿丙村到察瓦龍,是過去由雲南入藏的茶馬古道中的一段。在沒通公路之前,從阿丙村到察瓦龍是茶馬古道上,也是外轉經路上,非常難走的路,除了怒江邊懸崖上的棧道令人生畏外,更有途中的流沙滾石經常奪人生命。這一段路全程約30公里,以前徒步要起早摸黑走一整天,由於一直是在怒江乾熱河谷中走,一路異常燥熱,是茶馬古道和外傳經路上最燥熱的一段。阿丙村到察瓦龍通了公路之後,雖然從阿丙村到察瓦龍徒步仍要9個小時,但因為沿着公路走,道路雖彎曲又漫長,畢竟較平坦,而且一直在河谷中行走,一路海拔都在2,000米以下,海拔高低差僅約400米,空氣好又不缺氧,走起來相對輕鬆。

儘管徒步已比以前輕鬆得多,但現代人的信仰畢竟已不同以往。原本徒步走這段路的梅里雪山外轉山朝聖客有九成以上人會選擇搭車。因為搭車不僅可以大大節省時間,而且還能緩解前些天徒步積下的勞累,準備從察瓦龍往前繼續徒步跋涉更艱難的路程。隨着梅里雪山地區的交通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通了汽車或摩托車,梅里雪山轉山朝聖的方式也開始多樣。除了最虔誠的朝聖者堅持全程徒步外,普通的朝聖者,特別是驢友們可以根據本人身體狀況或時間要求,選擇徒步+搭車,搭車可搭汽車或摩托車。從阿丙村到察瓦龍,或再往前到丙中洛,還都沒有班車。除了自駕只能搭乘當地村民的拉貨車,也可以和藏民一起拼車去察瓦龍。阿丙村這邊的包車都是壟斷行業,收費較高。由於這段路上生意好,有不少地方的客貨兩用車來拉生意,甚至連遠在昌都和玉樹的「小麵的」也打着接親友的旗號來搶客。但據嚮導說,雲南牌照車相對安全點,不少司機是阿丙村的藏族人。

阿丙村到察瓦龍的公路是沿着從曲那塘流下來的黑水河岸修建的,路面狹窄,不容錯車,兩側是峭壁。乘車出阿丙村,沿黑水河一路下行大約7公里,繞過一座山樑,就到了怒江邊接上去察瓦龍的公路。快到怒江邊時,路旁山崖上有一片叫「日龍龍巴」的摩崖石刻,有天然自現的釋迦牟尼像、綠度母像,還有一處奇異凹陷的岩石上刻滿經文,傳說這是格薩爾王追討魔王時,魔王跌坐的印跡,附近還有格薩爾王的足印;但也有說這是蓮華生大師的講經台。車輛在經過帶有加持力的神石和廟宇之處時,總會停下來讓車上的轉山人下去膜拜,因此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在剛剛下到河谷的拉康拉,有條溪水匯入怒江,清澈的溪水和渾濁的江水涇渭分明。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又稱潞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怒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公里,雲南段長650公里。

從接上去察瓦龍的公路起就進入了著名的怒江乾熱河谷。怒江河谷具有獨特的地形特徵,即山高谷深。這種地形加劇了焚風效應和山谷風局地環流效應的影響,使得河谷內的氣候更加乾熱。據專家解釋,當濕潤的空氣越過山脈時,被迫隨地形抬升形成降雨而失去水分。之後氣流翻越山脊,在山脈背風坡一側下沉增溫,變得炎熱乾燥。焚風經過山的背風坡,還會帶走原有空氣中的水分,形成雨影區,導致氣候變得火熱而乾燥。這就是焚風效應。一路在河谷行走,河谷中海拔雖然只有約1,800米,高低變化不大,但趕上日頭暴曬,異常乾燥熱辣。路面都是爛石,路邊盡是光禿禿的山,山體是令人絕望的荒蕪,幾億年前形成的岩壁由一層層細碎扁平的岩塊疊加在一起,像是一本風化的書卷,酥脆散亂,又如一塊巨大的綠豆糕。怒江滾滾流淌,混黃的江水攜捲着泥沙奔騰而下。靛藍色雪山之水融入稠黃色怒江之時也隨之變得渾濁。河谷中植被稀疏,一片黢黑,只有仙人掌和沿途村舍裏的核桃樹保留着幾分綠色。

好在途中會經過一個有低溫溫泉的曲珠村(海拔1,760米),在這裏泡個溫泉澡,可洗去一身的疲憊,令人覺得飄飄然如登仙境。從曲珠村再往前走一陣,拐過一個大彎,就是這條路上著名的「死亡路段」大流沙了。據說,古往今來,不論是當年的茶馬古道還是現今在茶馬古道基礎上開發的公路,必經這處大流沙。無論是徒步還是乘車,都跳不過這處大流沙。大流沙是一座很妖異的山,它的美和險共存!既讓人感慨,又讓人敬畏!大流沙也是西藏境內一個獨一無二的景觀。之所以說它獨一無二,是因為在中國,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