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員在加大洛杉磯分校內與親巴示威者爆衝突。 美聯社
◆美校園示威遍地開花,專家指背後政治力量借題角力。 路透社

親歷示威中國學者:警介入致校方師生矛盾大爆發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大學校園示威持續升級,去年底以訪問學者身份前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范鴻達,講述他親歷的示威活動,認為大致和平進行,但警方採取強硬行動激化示威,還指出美朝野一致為抗議活動貼上「反猶」標籤,為臨近的大選角力。

范鴻達表示,自新一輪巴以衝突去年10月爆發以來,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在美大學校園時有發生,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讓警方進入校園,導致100多名參與挺巴集會的學生被捕後,這場美國大學反戰活動宛如踩了油門,愈來愈多學校加入行動,形成一片燎原之火。

撐巴衡量一個人公平正義

范鴻達稱,由於網絡普及發達,在加沙發生的戰爭慘狀迅速傳遍全世界,並在全球範圍內冒起一種廣泛的聲援巴勒斯坦活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聲援巴勒斯坦已上升至用以衡量一個人是否公平正義的程度。

他指出去年前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時,發現那裏有師生舉行抗議活動,撐巴一方是主流,以色列支持者屬少數。這跟如今正在美國各大學進行的抗議活動情況類似。他表示,儘管這兩周美媒蜂擁報道大學抗議事件,但在他的感受中,實際事態並不如美媒描繪得那麼嚴峻,例如柏克萊分校過去數天的抗議活動,都表現得非常平靜、理性,而現時大部分正舉行抗議的大學校園,主要是進行一種有序的意見表達,像哥大發生激烈衝突屬少數。而觀察這些抗議活動升級的學校可以發現,校園裏基本上都出現警方介入情況。校方報警的舉動讓師生認為其言論自由的權利被侵犯,在這個過程中校方站到師生的對立面。

范鴻達表示,許多人將抗議升級歸咎校內親巴勢力和親以勢力兩派對抗,其實不然,事實上之前的派別之爭,已進一步演變成師生和校方之間的矛盾。無論是親巴團體或親以團體,任何一方都反對學校請求警方進入校園。

「甩鍋」中國成美慣常操作

此次抗議也顯示出其背後各方政治力量的暗湧,尤其隨着今年大選將近,這種角力也慢慢顯現。《國會山莊報》曾報道,大學抗議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後,「哥倫比亞大學成為國會朝聖地」,當時至少8名議員包括眾院議長約翰遜趕到哥大,且無一例外地表達對猶太學生處境的擔憂,「現在美國高層較統一的思想,就是把校園抗議與反猶太主義扯到一起,包括總統拜登政府也是這樣,這就是大選帶來的影響之一。對美國的政治選舉候選人來說,他必須作出明確表態,拜登政府現在就是兩難,一邊他得罪不起以色列的院外游說勢力,另一邊又要爭取阿拉伯裔的選票。

除了給大學連串抗議貼上「反猶」標籤,在這敏感時刻,還有不少美國政客趁機顯示「存在感」,稱活動中存在「外部煽動力量」,甚至故技重施「甩鍋」中國,無中生有指責中國「資助」抗議組織。范鴻達認為美方的這一慣常操作,一方面是為今年大選服務,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美國的自信心下降,在內部政治緊張局勢下,須樹立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以轉移矛盾。

政客一致指責「反猶」

美國總統拜登

◆4月22日在弗吉尼亞州參加世界地球日活動後說,「我譴責反猶主義的抗議,這就是為何我設立一套程序來解決這問題。」

眾議院議長約翰遜

◆4月24日到訪哥倫比亞大學,表示「反猶太主義病毒在全美大學蔓延,若情況不能迅速得到控制,國民警衛軍就應在合適時機出動。」

共和黨眾議員勞勒和民主黨眾議員托雷斯

◆於4月26日提出《哥倫比亞法案》,規定接受聯邦資助的大學和學院須設立反猶太主義監控員。

共和黨眾議員伯利森

◆聯同多名眾議員於4月26日向常春藤聯盟捐助者發公開信, 「敦促哥倫比亞大學的捐助者和校友停止對該校的所有支持,直到校長沙菲克辭職,以及該校證明能保護猶太學生並反對反猶主義。」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

◆曾於任內簽署行政命令打擊校園反猶太主義,他5月1日在造勢活動上,稱撐巴示威者是一群「憤怒的瘋子」,「看到紐約警察突襲撐巴學生佔領的哥大建築物,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