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談到元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這類劇目在元雜劇的系統中,都會歸類在「神仙道化劇」類目中。

所謂「神仙道化劇」,就是指一些敷演道教神仙點化、度脫凡人,以及道祖、名士悟道飛升內容的元雜劇。這些雜劇固然盛於元代,但其實在宋代已見其雛型。

宋代著名筆記體志怪小說集,由洪邁撰寫的《夷堅志·支乙志(卷四)》便有一篇名為《優伶箴戲》的章節,裏面寫了宋代儒、釋、道三教人士借助戲劇手段宣講教義;而稍後的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五)》「院本名目」亦記載了相關內容;金代有《莊周夢》、《瑤池會》、《蟠桃會》等道教神仙題材劇目流行,而南戲的傳統劇目也有道教故事《老萊子斑衣》。由此推論,「神仙道化劇」早在宋代已是民間重要劇目,到了元代更是大放異彩。

鍾嗣成所著《錄鬼簿》中記錄了金末至元中期雜劇、散曲藝人的著作約四百種,據其題目、正名推論,「神仙道化劇」劇目約有四十餘本,即佔所載十分之一左右。這些劇目流傳至今已散佚了不少;明人臧茂循曾編《元曲選》;後來今人隋樹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根據「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輯成《元曲選外編》,收錄元雜劇共62種(皆為明人臧茂循《元曲選》未收錄者)。

《元曲選》與《元曲選外編》合計收錄「神仙道化劇」18種,包括了元代作品13部,分別是馬致遠的《岳陽樓》(即上文提及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任風子》、《黃粱夢》;岳伯川的《鐵拐李》;范子安的《竹葉舟》;賈仲明的《金安壽》、《升仙夢》;谷子敬的《城南柳》;楊景賢的《劉行首》;王子一的《誤入桃源》;史樟的《莊周夢》;無名氏的《玩江亭》、《藍采和》。

這些劇目的主題內容都是道教度脫升仙故事。而不得不注意的是,元代道教新興教派全真道有關。

反映全真道在元代盛行

戲曲內容往往反映現實,「神仙道化劇」中有大量全真道元素,正反映了全真道在元代盛行的情況。為什麼全真道會在元代盛行?其實,今人陳垣先生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便有論述此現象 :「況其創教在靖康之後,河北之十正欲避金,不數十年又遭貞祐之變,燕都覆亡,河北之十又欲避元,全真遂為遺老之逋逃藪」。簡單來說,在這個改朝換代頻繁的時代(北宋亡於金,金又復亡於蒙古),全真教成為了一些前朝遺老和讀書人的「精神避難所」,再加上全真道重視修身養性,有別於其他重視符籙、煉丹(外丹)的道教教派,所以較易受傳統儒家文士所接受。

事實上,宋徽宗寵信道士林靈素,也讓當時民眾對道教失去信心,所以當王重陽創立修己度人的全真道後,自然也吸納了不少信眾。

魯迅曾在《致許壽裳》的信中提到:「中國的根抵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反過來說,看元「神仙道化劇」也可以明白道教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