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的照顧者生活壓力沉重,住在不適切居所的照顧者,生活更難。一項有關照顧者的調查發現,九成半居於劏房的受訪照顧者,受訪時的過去兩星期,因照顧問題出現精神健康高負擔風險,更分別有超過兩成照顧者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大部分照顧對象是子女,當中有30%需要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調查機構認為,惡劣的居住環境,加重照顧者的壓力。

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劏房支援連線」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合共訪問317名居住在劏房的照顧者。當中近九成照顧者是女性,超過五成二是40歲至49歲,離婚或分居的比率達33%。受訪者平均需要照顧兩名家人,92%的照顧對象是子女,30%需要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當中7%有精神病或情緒病。其次照顧對象為伴侶(25%)、父母(9%)。

周末「面對面」照顧達17.6小時

調查發現,相關家庭的居住面積中位數130平方呎,近兩成居住空間不足100平方呎。照顧者的平均照顧年期9.1年,超過七成人獨自提供照顧,平日「面對面」的平均照顧時數11小時,周末更長達17.6小時。

居於葵涌約80呎劏房的照顧者Annie,多年來獨自照顧就讀中學、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女兒。由於家中空間狹窄,女兒沒地方溫習, Annie也沒空間煮食,生活不時引起摩擦。其女兒做功課的時間比一般學生更長,Annie有時需陪伴女兒做功課到凌晨,教養壓力沉重。

通風差兒常病 感焦慮難安睡

居於荃灣約100呎劏房的胡小姐,全職照顧兩名分別就讀幼稚園及小學的子女。她每天需花16小時照顧子女。由於劏房通風差,小朋友經常生病,早前更因支氣管炎及腸胃炎入院,醫療開支及子女的健康狀況,對她構成極大壓力,影響睡眠及感到焦慮。

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姍說,很多照顧者因為惡劣的居住環境而需要額外勞動,這些勞動增加照顧和家務時數之餘,亦加重她們的身體和精神負擔,「例如沒有煮食空間的劏房戶,每次煮飯時都要搭建臨時的煮食平台,飯後又要立即收拾騰出空間。」

她又提到,有個案因劏房鼠患嚴重,丈夫病榻在床,照顧者有時要驅趕爬到丈夫身上的老鼠;亦有劏房因為漏水,照顧者半夜不停找容器盛水。

調查機構建議特區政府加強對他們的支援,包括將「現金津貼試行計劃」恒常化,延續劏房照顧者的家居援助;又建議將照顧者津貼涵蓋到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照顧者;資助地區團體拓展「社區客廳」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