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內丁香樹枝頭懸掛多首詩歌。
◆徐志摩嫡孫徐善曾(左)與泰戈爾家族後裔蘇拉加·泰戈爾在法源寺丁香詩會留影。 主辦方供圖
◆泰戈爾家族後裔蘇拉加·泰戈爾在丁香詩會起舞。 主辦方供圖
◆青年演員再現當年三人同遊法源寺的情景。
◆舒婷
◆希帕拉卡什
◆吉狄馬加

「那麼多的花朵,那樣的光芒、芳香和歌曲……」百年前,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用丁香花般優美的詩歌稱頌當年的法源寺丁香詩會。春風和煦,丁香醉人,泰戈爾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陪伴下漫步千年古剎,賞丁香、話詩詞,三人也因此被稱為「松竹梅三友」。一百年後,泰戈爾和徐志摩的後人循着前人的足跡重聚丁香花下,與來自世界各國的詩人促膝花間,以詩會友,共享春光,他們像當年的泰戈爾一樣,愈來愈愛上中國,愈來愈愛上中國文化。◆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北京報道

作為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和印度這兩大東方文明古國為人類社會貢獻了無比燦爛的文化。對於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外國詩人之一便是印度文豪泰戈爾。《飛鳥集》《吉檀迦利》《新月集》等,一百多年來,泰戈爾的詩歌在中國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百年前泰戈爾已指中國有偉大將來

100年前,丁香花開的四月,印度詩人泰戈爾造訪中國。彼時,泰戈爾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享譽世界文壇。在徐志摩、林徽因的陪同下,長袍白鬚的泰戈爾來到有着千年歷史的北京法源寺賞丁香、瞻古剎、話詩詞,開啟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在那場群賢畢至的歡迎會上,泰戈爾留下了著名的演講《東西文化之精髓》:「我相信,你們的國家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的國家站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們都將分享這個將來帶給你們的快樂。」

百年前的那個春日夜晚,浸潤在法源寺的陣陣花香中,泰戈爾在丁香樹下久久駐足,詩情油然而生:「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裏縱聲大笑/而我則獨自哀哀哭泣……」他與中國的百年淵源也由此得以孕育。

舒婷:曾大段背誦《飛鳥集》

時隔百年,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者再次因詩相會。在這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以詩歌的名義致敬文壇巨匠。懷着對泰戈爾的崇拜和敬仰,著名詩人舒婷專門從廈門飛至北京奔赴這場「丁香花下的約定」。「泰戈爾與何其芳是對我影響最大的詩人。」舒婷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接觸過《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跟很多人一樣,我都能大段大段背下來,因為書拿不到,所以整本整本地抄。」

「四月的黃昏/彷彿一段失而復得的記憶/也許有一個約會/至今尚未如期……」從舒婷的名篇《四月的黃昏》中,人們可以清晰看到泰戈爾對她的影響。她開心地表示,自己願意在明後年繼續參加「丁香詩會」,繼續致敬詩壇巨匠泰戈爾。

泰戈爾把東方之美推向世界

印度詩人、柏林泰戈爾中心主任希帕拉卡什多年前曾到訪中國,此次時隔27年再次來到中國,他開心地說:「中國人對泰戈爾的尊重一直未變。」在他看來,泰戈爾的詩歌是個長久的話題。「因為討論泰戈爾,很多人成了朋友,正如他詩中所說,我們用盡一切,團結在一起。詩歌讓整個世界凝聚在一起,在這方面,泰戈爾是一位引領者。」

1924年,泰戈爾訪華,在中印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持續的熱潮,促進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國際友誼。「泰戈爾是一個光輝的榜樣,我們應該繼續思考,如何通過詩歌翻譯,讓文化可以更好地交流起來。」希帕拉卡什說。

著名詩人、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對泰戈爾詩歌有着深層次的思考。他認為,百年前,世界與中國在對彼此詩歌的了解上是不對等的,「在很長時間裏,泰戈爾的詩代表了東方」。

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授獎詞中有這樣一句話:《吉檀迦利》已經是英語詩歌的一部分。吉狄馬加說,泰戈爾用自己的母語孟加拉語把東方之美推向世界,並在葉芝等詩人的鼓勵下,把《吉檀迦利》等重要作品以英語出版,從而讓世界了解了東方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