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張頤武造訪香港,講述文學與電影在當下的對話。
◆張頤武著作《跨世紀的中國想像:張頤武電影文章自選集》
◆張頤武講座現場

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興起的當下,文學與電影、「讀」與「看」的邊界不斷被重塑,影像與文本、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更是常談常新。「一本讀書會」名家講座近日邀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電影評論家張頤武,分享他過去三十多年間閱讀文本、研究電影的經驗。近年來網絡文學和網絡「微短劇」興起,在互聯網引發眾多關注與討論,這位致力於大眾文化研究的學者,又是如何看待這種變化的呢?◆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中國文學與電影,始終在平行又相交之間互促發展。從1923年的舊電影《玉梨魂》到2023年科幻巨製《流浪地球2》,張頤武在講座上細緻梳理了中國電影與文學的發展史,將電影如何從文學中獲得滋養的歷程娓娓道來。而今,電影和文學開始出現分離,網絡文學的興起與微短劇的出現,改變了影視文化一直以來的脈絡,但在此之中,張頤武也看到了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機遇。

充滿活力的網絡文化新形態

網絡文學在中國已有二三十年的發展,作品從起初的「爽文」類型化寫作,開始邁向主流化、精品化的發展路線。網絡文學作家筆耕不輟,有的甚至可以達到每日萬字的驚人產量,近年爆火的不少影視作品,亦都是由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為何在世界範圍內,中國網絡文學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張頤武說:「一方面是因中國閱讀人口數量巨大,接受新的閱讀方式也比較容易,另一方面則是網絡支付體系的快速發展,促進建立和完善了打賞機制,創作者便可以即時得到激勵,令創作持續發展,從而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繁榮。」

而微短劇正是基於網絡文學的題材,以短視頻形式呈現的連續劇集,在互聯網平台播出,適應手機豎屏的觀看形式。張頤武認為,微短劇充滿活力,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中國網絡文學20多年來積累的大量素材與題材,為微短劇的不同類型奠定基礎,多年來網絡大電影的探索與嘗試,也為微短劇提供了重要動能。這些要素深度結合,創造了新的影視類型和新的網絡文化形態,對於整個中國影視產業和互聯網都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基因微短劇海外傳播力強

中國的網絡文學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尤其在東南亞有着驚人的讀者群,而由網絡文學衍生的微短劇,在其他國家也有不少受眾。在海外,結合中國網絡文學題材的微短劇經過本土化的劇本改編、演員演繹,將來自中國的素材進行重新創作與製作后,成為了當地觀眾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比如『霸道總裁』的故事是中國基因,但完全被美國的微短劇吸收了,其內核還是中國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內容外溢,可以擴大影響力。」張頤武認為,微短劇的傳播已經具有全球性,而蘊含「中國基因」的微短劇超越了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的障礙,傳播於海外,這將在未來成為一種常態化發展。「大眾文化有自己的力量,我們在嘗試昆曲、京劇等傳統文化出海之餘,其實也可以嘗試以大眾文化作為文化出海的媒介,這樣輸出的中國原型、中國基因,其實是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的,能夠在海外起到一種文化『扎根』的作用,是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很好的方式。」張頤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