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浩鳴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俗稱「走塑」的即棄塑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管制措施,本月22日起實施,首階段禁止銷售或提供即棄膠餐具,設6個月適應期,絕大多數餐飲食店和超級市場都積極配合,推出不同類型的非膠質環保替代餐具。但在適應期的初期階段,仍有一部分替代品存在不同的問題,給市民帶來不便。筆者認為,「走塑」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有合適的替代品,政府須更積極地行多一步,為業界提供支援解決實際的困難,保障替代品的品質和供應,避免讓「走塑」政策對市民生活造成過多的不便。

「走塑」政策實施之後,不少人反映,一些餐廳食肆使用的紙質刀、叉和匙羮等餐具太軟,無法切割、叉起食物;有些餐廳提供的紙質餐盒,被熱湯浸泡之後,會變軟變形,甚至滲漏;有些人反映,紙質的飲管容易變軟、有味等;亦有些餐廳食肆選用木質或竹質的替代品,但也會出現匙羹太淺、無法舀起湯水等問題。此外,超級市場改用紙盒替代透明膠盒裝盛壽司等食物,令消費者無法看到食品的品相,感覺像是購買「盲盒」壽司。商場等處所在雨天停止派發塑膠傘袋,也令人感到不便。還有不少餐廳食肆關注選用不同非塑替代品所產生的成本問題,也有酒店為尋找合適的非膠質浴帽而傷腦筋。

市民明白環保責任

綜合社會各種討論,其實市民並不反對「走塑」的環保政策,但關注市場上是否已經有足夠的非塑替代品,可以盡可能地減少「走塑」政策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

特首李家超在回應傳媒就相關政策的提問時表示,環保是全球的大潮流、大趨勢,世界上已有許多先進的城市實施「走塑」政策較長時間,希望市民更加明白環保是每個人的責任,大家亦可以多做一點。

事實上,香港市民一直具有較高的公民質素,支持環保也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過往多項社會調查均反映出,絕大多數市民都支持環保政策,也願意為環保多做一點,多出一分力。而且,香港過多地使用即棄式的塑膠產品,產生大量的垃圾,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據統計,香港每日棄置到堆填區的塑膠廢物,由2011年的日均1,694公噸,升至2021年的2,331公噸,增長迅速,十分驚人,如果不採取措施「走塑」,遲早會面臨「垃圾圍城」的重大問題。

市民並不反對政府推動「走塑」政策,不過,政府推動「走塑」政策,也須有全面的考慮,應以盡可能地減少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和不便為目標,盡可能作出周到的安排,其中包括要有合適的非塑替代品。

須保障替代品質素

在推動落實「走塑」政策之前,政府當局並非沒有注意到選擇合適非塑替代品存有一定的困難。環保署從去年年底開始至今,實地走訪全港2萬間中小型食肆中的7,500間,協助他們了解政策。同時,亦已針對餐飲業界尋找合適替代品的困難設立「綠色餐具平台」,提供超過700款非塑替代品,同時亦增設專頁,向酒店業提供非塑替代品供應商的資訊。

但是,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多走一步,主動測試不同替代產品的質量和特性,為商戶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資訊。甚至,也可以為非塑替代品制定一定的規範和標準,履行監管的職能,不僅要為市場提供足夠的非塑替代品,更須保障替代品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