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內亞患者接受中國醫療隊醫生的中醫治療。 資料圖片

自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首支援外醫療隊以來,過去六十多年間,中國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援外醫療隊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近3億人次,對全球公共衞生貢獻良多。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的四個課題當中,「公共衞生與人類健康」就是其中一個課題,當中學習重點便包括了「國家和香港對全球公共衞生(特別是在傳染病防控方面)的貢獻」,補充說明當中便包含了「建立援外醫療隊,支援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衞生服務;支持和配合世界衞生組織的工作,推動全球公共衞生的發展」。相關課題的學習,老師在授課中應通過現實例子對哪些概念作進一的闡釋呢?上述課程對於跨主題學習又可如何運用呢?

中國是現時世界上唯一一個長期無償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派遣醫療隊的國家,在世界各地,特別是非洲、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不斷拓展公共衞生合作。例如,中國援外醫療隊協助多國防控黃熱病、鼠疫、寨卡、伊波拉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疫情,並分享防控經驗和醫療資源。同時,中國還通過對外衞生援助模式,積極向其他國家提供援助和支持,引入先進診療技術,開展對口醫院合作,從「輸血式」援助轉向「造血式」援助,培養了大批當地醫療人員,提高了受援國醫療技術水平。為全球疫情防控等公共衞生事務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踐人類「健康共同體」理念

由此可見,中國援外醫療隊正實踐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也是全球化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同時積極響應和參與世界衞生組織各種行動,並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通過國際組織實現國際協作,是全球治理的一種體現。

近年中國成功建立了派遣援外醫療隊和對外衞生援助模式,既能應對全球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同時通過協助其他國家提升應對重大公共衞生問題的能力。上文提及中國對外衞生援助模式從以往「輸血式」援助轉向為「造血式」援助,當中涉及醫療設施水平、醫療專業技術傳授、醫療科技水平等,都是與一國的醫療和科技水平有密切關係。今時今日,中國在上述各方面已取得相當的成就,國內醫療水平也漸漸與已發展國家看齊。就是這樣的科技硬實力,中國才能達成「授業」的目標,為各個發展中國家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此外,近年中國在疫苗研發方面有着相當多的突破,取得矚目的成就。

除了新冠疫苗之外,目前中國研發的猴痘mRNA疫苗進入了臨床試驗。此外,中國首個「中歐疫苗研發與產業合作中心」宣布在無錫興建,將有助中國未來疫苗生物技術產業及生物醫藥的發展。上述的幾個例子,證明了中國的科技實力有所提升,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一大明證。

總括而言,中國持續開展援外醫療,向有關國家和地區派出醫療隊、提供多種形式的醫療援助、協助疫情防治,不僅是實踐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同時也凸顯中國在生物科技、醫藥技術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體現出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因此,在公民科課堂中學習國家對全球公共衞生的貢獻時,實際上同時了解中國在全球化下對全球治理所作出貢獻和現今中國綜合國力的水平。

◆ 羅公明 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