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4月23日是World Book Day,漢語經常翻譯為世界閱讀日、世界讀書日或世界書香日。從1999年起,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開始發布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今年發布的是第21期。瀏覽報告的過程中,小狸不斷有個強烈的感覺:今時今日的「閱讀」,和千禧年前的「讀書」,大抵講的已經不是同一件事了。

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綜合閱讀率達到81.9%,其中成人圖書閱讀率為59.8%、數字閱讀接觸率為80.3%,人均一年閱讀紙本書4.75本、電子書3.4本。從報告給出的數據看,國人閱讀量每年都在增加,但這個「閱讀量增加」真的就是古典意義上的「讀書多了」嗎?或者再進一步,「閱讀量」增加了,但「閱讀質量」增加了嗎?

這就關係到到底讀了什麼?甚至,現在的人們是怎樣定義閱讀的?

澎湃新聞曾在去年的讀書日時發布過另一份調查,分析國人閱讀的十大趨勢。其中第二個趨勢就是「閱讀泛化」,即把傳統閱讀的定義、意義甚至媒介都無限擴大,完全抹除了泛閱讀和嚴肅閱讀的邊界。比如,有超過四成的人閱讀的目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認識社會」和「獲得情感力量」,而在微博發起的投票中,有43%的人認為刷知識性短視頻也算是閱讀。在數字化時代,除了印刷品,很多人已經把視頻、音頻、融媒體和新聞等都算在了閱讀之內。至於具體讀了什麼,高達46.2%的人表示最喜歡的是「網文小說」。

統計上都算閱讀,甚至類型上也都叫小說,但聽一套架空仙俠網文和看一部《追憶似水年華》的含金量應該還是不一樣的。這也讓小狸想起幾年前曾引起熱議的中美頂尖名校圖書借閱前十榜單,美國大學以一水的政治哲學經典著作讓人印象深刻,而內地大學的榜單,流行小說佔了大半壁江山。不是小說不好,而是,論誰都應該能看得出來:明顯弱了。

也同樣,不是泛閱讀不好,而是很多時候它並不能達到嚴肅閱讀的目的——訓練辯證思維,培育有趣靈魂,建立精神避難所。楊絳曾說,迷茫的原因是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而過於泛化的閱讀下,沉迷素人粗製濫造的心靈雞湯和成功學,那還不如不讀,不讀只是迷茫,亂讀怕是還要焦慮。而在移動互聯的今天,電子閱讀早已是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絕大多數嚴肅書籍都擁有電子版,且售價並不比紙版書便宜多少。與其執着於統計「線下」和「線上」的區別,真不如認真調查下「泛閱讀」和「嚴肅閱讀」的具體情況更有價值。

最後以一個知乎上關於「讀書有什麼好處」的好答案收尾。答主說,當聽到周董那句著名的「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時,他只能感覺到「不明覺厲地高級」,而一旁的朋友則說「古代燒窯技術落後,無法控制濕度,美妙的天青色只能等細雨天氣時才能燒出,暗指的是期盼又未知的等待,好美。」答主說,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大家接觸到的客觀世界雖然一樣,但讀過書的人獲得的趣味卻要比不讀書的人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