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熙 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為了應對人才短缺問題,特區政府於2022年底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截至今年2月,已收到逾7萬宗申請,當中近5.9萬宗已獲批,約4萬人已來港,大部分來自內地。有學者通過對比「高才通」和其他計劃引進人才的數量,認為「高才通」是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最成功的人才引進計劃之一,但值得思考的是,這些人才是否符合香港就業市場的需求,有效充實香港人才庫。

通過觀察社交媒體的相關討論及周圍朋友的反饋,他們申請來港的動機複雜,當中有不少申請人只是來港,並未真正就業。有不少正在找工作的獲批人士表示,「簡歷投了很多本地的公司,沒有任何回應」。特區政府通過各項人才引進計劃招攬大量人才,但暫未有措施幫助企業和人才進行配對。此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宣布將於今年進行相關政策的檢討。

引進人才亦要留住人才

明確當前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建立相應的配對機制、精準引進人才,固然是檢討的重點,而另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如何留住人才。

特區政府從2000年開始,不斷出台各項輸入人才政策,如「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工作計劃」等,為內地人才赴港就讀就業提供便利。但是,在過去的人口普查中發現,不少高學歷內地「港漂」可能在抵港數年後就離開,留港發展的不多,情況值得關注。

根據筆者過去數年和數十位「港漂」訪談及研究發現,「港漂」離港的原因主要有兩點:職業生涯發展受限、家庭照顧需求。

有受訪者表示,在職業生涯初期,較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和香港的管治制度是吸引他們來港的主要因素。但隨着人生進入新階段,「港漂」有了新的職業生涯追求和家庭照顧需求,由於香港產業結構單一、缺乏跨境社會福利政策支援,滿足不了「港漂」在港發展的需求,他們唯有選擇離港。

對於「港漂」而言,跨境生活意味脫離原居地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香港要面對新環境,難免遇到適應的挑戰,對社會福利有更大需求。香港與內地的跨境生活支援,社會輿論以往較多關注跨境學童、「雙非」兒童乃至港人內地養老。在港內地專才被認為具備較佳的社會經濟地位,能妥善處理自身和家庭的需求,在相關政策討論往往被忽視。

全面照顧「港漂」家庭的需要

事實上,中青年「港漂」「上有老下有小」,他們及其家庭對跨境社會福利的需求正在增加,子女教育和父母養老更是「港漂」考慮是否留港的關鍵因素。因此特區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時,除考慮與內地經濟融合發展、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之外,更有必要關注人才及其家庭的配套支援。

為幫助新來港兒童適應香港的學習生活,教育局目前已為他們提供支援服務,包括由本地學校舉辦的全日制「啓動課程」及由非政府機構舉辦的「適應課程」,但不少新來港人士暫未有足夠渠道獲取有關支援服務信息,特區政府在人才政策的宣傳上,應加強對有關支援服務的宣傳。

另外,上述支援服務主要是新來港兒童入學後的支援。對不少「港漂」而言,為子女擇校更是一大挑戰。特區政府亦應給予相應協助,例如開設擇校政策的講座,提供針對性的擇校諮詢等。政府還應考慮為「港漂」的父母提供相應的醫療保障。

全球各國各地都在「搶人才」,特區政府更應提供友善的社會支援政策,吸引全球人才來港發展、安心留港,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