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備受爭議的垃圾收費於今年4月1日起在14個地點試行,不少技術性問題仍未解決。有政府官員早前承認,市民對計劃的觀感存在一定落差,大多認為做法「比較擾民」。無可否認,「減廢」保護環境已成國際社會共識,香港也應要趕上時代潮流,但實施垃圾收費也要考慮本港實際情況,盡量做到不擾民。

垃圾收費「先行先試」開始之後,不同媒體記者連日走訪參與試行計劃的「三無大廈」、公屋、私樓、商場,以及政府合署等,發現有不少「甩漏」、混亂情況。有居民將垃圾包好,直接放入普通黑色垃圾袋裏面,沒用指定袋。清潔工人抱怨在「先行先試」下,工作量大幅增加,更擔心工作時不慎弄破垃圾袋可能觸犯法律。不同處所的參與程度亦不同,例如「三無大廈」只得一成多參與,私樓則約有五成。

最新民調顯示,近七成人表示對如期實施垃圾收費缺乏信心,當中居住在單棟式私人樓宇的受訪者,更有高達八成人表示缺乏信心。過半數受訪者表示,應暫時擱置垃圾收費。從民意及實際情況可見,本港社會確實未準備好全面實施垃圾收費。

本港推行垃圾收費的最大問題,是只着重收費,卻缺乏足夠配套,回收設施不足。以垃圾回收最主要的範疇廚餘回收設施為例,目前全港共有約900個收集設施。即使到今年8月份,全港公共屋邨和私人屋苑才分別有700個和300個相關回收桶投入服務。相較於全港超過42,000棟私人樓宇,廚餘回收設施的數量明顯杯水車薪。

另外,小數怕長計,垃圾收費對基層市民是一個不小負擔。有調查指有四分一劏房戶表示,日後會將廚餘倒入廁所馬桶,以減少使用指定垃圾袋,這反而會衍生家居衞生及大廈喉管堵塞等問題,增加大廈維修成本。對已經面對嚴峻經營挑戰的餐飲業而言,垃圾收費更令其百上加斤,隨時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政府應藉今次「先行先試」機會,全面分析數據,以檢視現行計劃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別是如何進一步加強垃圾回收設施的配套。本港情況特殊,住宅高度密集,沒有任何管理的「三無大廈」為數不少,外地的成功經驗,香港「照辦煮碗」未必可行。

羅馬非一日建成。要一下子改變本港700多萬市民處理垃圾的習慣並不容易。故此,在時機未成熟之前,不應貿然全面推行垃圾收費。社會要求擱置計劃的聲音不少,如果政府順應民意,相信不會打擊管治威信,反而可以幫助政府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