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西方一些國家不斷渲染中國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這一論調。「中國產能過剩」論調的背後,隱藏着哪些真相?對此,央視財經發表評論指出,這種論調氾濫,一個重要背景,是當前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仍然脆弱,這種壓力使得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衝動有所增加,這是需要全世界正視的問題。

以下為全文: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聲稱中國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的論調甚囂塵上,在國際舞台上,美西方一些國家不斷渲染這一論調,試圖影響全球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對此,我相關部門接連進行嚴正回應和反駁,指出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是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相關論調充滿謬誤,完全站不住腳。「中國產能過剩」論調的背後,隱藏着哪些真相?4月22日至24日,《央視財經評論》推出「『產能過剩』 老調為何重彈」系列評論,邀請權威機構多位知名學者和財經評論員,剖析相關話題炒作背後的真相。

真相一:假過剩與真短缺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岩指出,無論從學理還是實踐的角度,當前我國在綠色新能源相關的新興產業都不存在所謂過剩。我國的綠色低碳產能,既與國內的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也是國際綠色低碳發展需求持續增長的結果,新能源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為中國和全世界邁向智慧出行、無人駕駛等更高級的產業形態、生活形態創造了條件。可以說,新興產業領域綠色低碳類的產品,現在非但不是過剩,而且供給還有短缺。

總台財經評論員楊富江則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動力電池競爭力較強的長三角地區,動力電池整個產業鏈細分的32個環節,一個地級市就聚集了31個環節,產業完整度接近97%,而這僅僅是中國綠色產能競爭力的一個縮影。正是完善的產供鏈體系、不斷的科技創新,疊加充分的市場競爭,共同鍛造了中國先進製造業的整體競爭力,以新能源車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強勁,只是這種能力自然而然的結果。

真相二:假公正與真雙標

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的時候,美國口口聲聲追求公平競爭,但自身的做法卻完全跟公平不沾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魏亮表示,以美國動輒對他國發起的301調查為例,其實是典型的美國感冒,逼別人吃藥的損招,自己落後了,就要打擊別人,連它的盟友們也飽受其苦,日本就曾被美國調查24次之多。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用「達則自由貿易、窮則產能過剩」概括美國這種雙標行為:當美國在自己產業很強的時候,就會主張自由貿易;但當它的產業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強調是別人有問題。事實上,美國為了獲取競爭優勢,補貼自己的時候從不手軟,《通脹削減法案》用各種歧視手段提高其他國家產品進入美國的門檻,其實就是毫不掩飾的雙標。

真相三:假藉口與真問題

「實現貿易平衡」,是美西方一些國家渲染「產能過剩」論調時經常用到的說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指出,這不過是美方遏制中國發展勢頭的一個藉口,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維的產物。這種論調氾濫,一個重要背景,是當前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仍然脆弱,這種壓力使得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衝動有所增加,這是需要全世界正視的問題。中美作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的經濟體和貿易體,越是這樣的時候,越應該用合作來推動世界經濟的增長與繁榮。

所謂「產能過剩」的論調,還隱藏着美西方怎樣的產業焦慮?除了話題炒作,美國還用上了哪些打壓手段?中國先進產能的基礎有多堅實?世界經濟需要怎樣的良性競爭與合作?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收看央視財經評論。

(來源:央視財經)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