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鍍金鑲米珠飛鶴紋別針(清1644-1911年,故宮博物院藏)
◆祖母綠冠冕(約1880年,V MUSE珍藏)來自19世紀的德國皇室。
◆孔雀羽飾(1905年,V MUSE珍藏)
◆燭台(1813年,兩依藏博物館藏)
◆置物盒(1921年,兩依藏博物館藏)帶有濃郁的洛可可風格。 向芸 攝
◆玫瑰胸針(1938年,卡地亞典藏)巧妙結合了舊式歐洲切割與長階梯形切割,曾為英國的瑪格麗特公主所擁有。
◆明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明1368-1644年,明十三陵博物館藏)是中國目前僅存的四頂明代鳳冠之一。
◆晚宴手提包(約19世紀晚期,香港兩依藏博物館藏)

當中國目前僅存四頂明代鳳冠之一的明萬曆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與來自法蘭西波旁家族的百合冠冕、來自19世紀德國皇室的祖母綠冠冕等呈現於同一展廳,時空彷彿在這裏摺疊穿越。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風華萬象:16—20世紀典藏珍品藝術展」,以三百餘件來自不同地域的中外典藏珍品,讓觀眾在瑰麗的珠寶光影中追古溯今,感受社會變革與時代審美的發展軌跡。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向芸 成都報道 部分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是次藝術展由成都博物館、北京聖軒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彙集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明十三陵博物館等多家文博、珠寶行業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有多件典藏珍品來自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展品時代橫跨四個世紀,涵蓋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等多個重要時期。展覽執行策展人張瀟尹介紹,展覽將內容分為「先鋒」「沉澱」「同輝」三個單元,從時代變革藝術影響、材質工藝設計、東西珠寶互鑒三大角度,展現珠寶藝術在不同時代的革新發展。

15至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日常手工藝開始發達,精雕細琢和繁複華麗不再是宗教和神祇的專利。遠洋航海探險所帶回的豐沛寶石,激發了社會權貴對珠寶的熱愛,珠寶的設計和製作開始更加注重細節和個性化。

香港兩依藏珍品極具時代特點

17至18世紀啟蒙運動後,新古典主義影響了設計美學,浪漫主義與自然主義隨之成為新風尚,歐洲資本新貴迅速崛起,珠寶不再是宮廷貴族的專屬,逐漸出現日常佩戴、晚宴珠寶等適用於不同場合的配飾。

19世紀50年代,交通運輸與資訊傳播的改革成就了許多考古新發現,復古風潮全面襲來。這一時期珠寶製作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改進,鑽石的發現和開採也使得珠寶的設計更加華麗和精細。20世紀初,人們見證了工藝美術運動與新藝術運動的興衰,裝飾藝術隨後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美學風格,未來主義與異域文明成為設計師的靈感。進入20世紀以後,以歐洲為開端,女性在追求獨立和個性解放的過程中,逐步爭取到更多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女性生活方式的改變,引領着時尚設計的新理念與潮流風格,珠寶設計大師為滿足新時代女性的時尚需求。

20世紀20年代後,女性開始流行中性短髮,戴着極具裝飾藝術風格的幾何圖形束髮帶、數個手鐲或最時髦的鉑金腕錶、掛墜錶,穿着垂直無腰線的新式晚裝和設計大膽的無袖露背裝,掀起了將項飾和項鏈佩戴於背部的新風潮,放置各類珠寶、配飾及各式精緻的補妝專屬容器也在這樣的時尚風潮中應運而生。

展覽中,眾多來自香港兩依藏博物館的典藏珍品,就是這樣極具時代特點的藝術裝飾器具。通體以金絲編織的晚宴袋,帶有埃及、波斯、印度等異域色彩的晚宴包,頗有現代主義風格的百寶匣,受工業革命影響而設計的車型化妝盒,由金、銀和紅寶石、鑽石等鑲嵌而成的粉盒等,讓人目不暇接。

同時,貴金屬、自然界孕育的各色礦物晶體,以及因工業技術發展而帶來的新型材料,都成為裝飾藝術最重要的原料和內容,本土和異域、傳統和新興的碰撞,讓千匯萬狀的材質在設計師和工匠手中成為藝術珍品。比如展覽中的黃金琺瑯珠寶套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珠寶世家之一麥蘭瑞家族的珍品。這套珠寶使用了古董珠寶的經典配色,琺瑯鮮艷的紅色、綠色與白色縱橫交織,營造出華麗的視覺效果。而伊索寓言白水晶凹雕胸針、許願井彩寶鑽石胸針錶等則巧妙地使用了鉑金、鑽石、藍寶石、彩色寶石、白水晶等多種材質,有利落的線條和對比強烈的色彩。

精美物飾呈現歷史與文明交融

值得一提的幾件典藏珍品,有首次離京的明萬曆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由西班牙王室珠寶商匠心打造的希臘回紋冠冕、見證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加冕時刻的玫瑰胸針、曾作為印度大公與平民王妃愛情見證的孔雀羽飾等。「想通過這些物飾,講述古今中外風華萬象的傳奇故事和驚艷歲月的人文故事,讓更多人感受到歷史的沉澱。」張瀟尹說。

明代十分流行金銀鑲嵌各色寶石的首飾、金銀器具,寶石品種豐富,尤其喜愛紅、藍寶石搭配。「鳳冠霞帔」是中國女子最隆重的衣着服飾,定陵出土的四頂鳳冠採用了當時最為精巧的點翠嵌珍珠寶石工藝,寶石經橢圓隨形拋光處理,與黃金、點翠裝飾形成了艷麗高貴的色系搭配。

此次展出的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在龍鳳數量上已遠超明初所定的最高等級,卻從未有機會被它的主人佩戴,只是其身後哀榮的體現。這頂鳳冠前部飾有八條金龍,下有五隻金鳳,背部也有四條金龍,兩側各兩隻金鳳。全冠共鑲有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每隻鳳的眼睛都用小紅寶石鑲嵌,展現了明代宮廷造作的最高水平。

同樣是冠,希臘回紋冠冕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一頂具有典型的「美好時代」珠寶造型風格的冠冕,可以分拆為兩個獨立部分:上部分為一小冠冕,呈拱形輪廓,三層結構分別飾以勿忘我花紋、希臘回紋和月桂葉圖案;下部分則以鉑金網格製成蕾絲的圖案,鑲嵌總重達33.5克拉的舊式切割和玫瑰式切割鑽石。

除「各美其美」外,是次藝術展的展品也體現着中西方文明交融的「美美與共」。如故宮博物院館藏的西洋風格花葉形別針和採用西方工藝、頗具東方風情的翡翠飾品——銀鍍金鑲米珠飛鶴紋別針等;V MUSE珍藏的孔雀羽飾,以東方文化中象徵幸福、吉祥和繁榮的孔雀為造型,融合了東西兩種文化,是珠寶史上的里程碑式設計。它們不僅是中外文明異彩同輝的生動體現,也是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包容並舉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