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特區政府委任為工業專員的葛明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今年重點工作是推出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期望未來5至8年引進50至100間企業落戶本港,至少帶來200億元直接投資額。本港經濟結構一直依賴金融和地產,拓展新型工業是本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特區政府要展現有為政府的創新思維,根據本港自身特點優勢,有選擇地支援新型工業發展,並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充分合作,打造吸引跨國新型工業企業投資的熱土。

特區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由「工業專員」領導。目的是以產業導向為原則,推進「新型工業化」、支援重點企業在港發展、協助製造業利用創科升級轉型、扶植初創企業。

本港經濟結構一直以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為支柱,這些行業固然重要,但本港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率僅有1%,相比新加坡的20%差距未免太大。正如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致辭時所指出的,「要根據香港本地的資源禀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市場特點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構築香港競争新優勢。」推進新型工業的發展,是本港根據自身優勢開拓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開闢新經濟增長點、提升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確保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本港在發展新型工業方面既有優勢、亦有劣勢,需要根據自身特點有選擇地發展。本港的優勢在於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高效、便利的融資環境,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有着優秀的營商環境;本港亦是吸引人才的國際大都會,尤其是隨着近年政府落實「搶企業」、「搶人才」的多項政策措施,大大便利了企業吸引國際頂尖研發人才和工程師,讓新型工業的項目更容易落地。

至於本港發展新型工業的劣勢,是資產價格和營商成本高。政府提出重點發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正是有針對性地根據本港資源特點的發展選擇。本港在這些領域有雄厚的研發基礎,同時這些行業不需要超大型的廠房,對上下游產業又有促進和拉動作用,可以令本港揚長避短。特區政府要盡快在年內落實百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合資格的企業提供配對資助,同時提供稅務等優惠,便利企業來港落地和設立生產設施。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本港在發展新型工業方面當然要展現灣區思維,與內地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本港在研發和創新方面擁有優勢,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則擁有廣闊的市場、豐富的工程人才儲備和完善的產業鏈。正如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去年年底接受訪問時所闡述的:本港做出「從0到1」的研究成果後,會考慮在河套地區、新田一帶設立「中試轉化基地」,繼續做「從1到10,從10到100」,進一步的大規模生產則會到內地投放。這種合作模式將有助於本港把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並進一步推動大灣區成為跨國新型工業企業最理想的發展地。

本港近年「搶人才」、「搶企業」初見成效,但要推動新型工業發展,仍然要持續深化相關政策措施,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同發展。「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標誌着本港在探索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隨着計劃的逐步實施和落地,我們有理由相信,本港將在新型工業的發展道路上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為本港經濟的持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