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局前日舉行新質生產力專題記者會,左:陳祖恒、右:畢堅文。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鼎煌)國家大力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香港社會發展引領獨特的新機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致力透過市場導向的應用研發驅動本港企業提升卓越生產力,該局主席、立法會議員陳祖恒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深入闡述香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與挑戰。他指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可進一步賦能香港落實「新型工業化」,並提出本港工業應以「智能微工廠(Microfactory)」為方向,發揮出客製化、快速回應市場等特點,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應更了解「創新」「高質量」「綠色生產力」

就新質生產力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陳祖恒表示,香港社會應從三大範疇即「創新」、「高質量」、以及「綠色生產力」加深相關認知:其中「新」即需要拓展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以及新技能等;「質」意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產品品質實現競爭力提升;而在提升質量同時亦要對環境影響降到最小,實現「綠色生產」。

他表示,新質生產力對推動國家工業整體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消費市場發展至關重要,生產力局會積極配合國家戰略及特區政府政策,推動新質生產力在香港及大灣區落地,結合創新科技協助業界實踐新型工業化。

他分析說,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能夠加強國家不斷推出自我研發產品,將國產品牌愈做愈強,並能帶動質優且價廉的高質量國產產品「出海」,開拓國際市場,香港將能在其中發揮「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優勢。

賦能落實「新型工業化」

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亦指,在香港及大灣區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在新的層面賦能及落實「新型工業化」,包括以資助、技術支援及人才培訓,幫助傳統產業利用新技術提升高質量生產力及競爭力。

針對香港地窄價高的現狀,他認為,應以「智能微工廠」的模式作為工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展示出客製化、小批量生產、低庫存、快速回應市場等特點,並透過先進技術及智能化管理提升每單位面積產值,提升生產彈性同時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亦減少過往大規模生產所造成的滯銷及浪費。而這種新工業模式能在有限空間內最大化生產效益,實現應用高端智能技術並賦能新型製造模式。

畢堅文提到,過去10年,生產力局已協助業界在本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成功推動超過1,200個工業智能化項目,包括74條智能生產線將會或已經在香港落地,涵蓋如先進材料、生命健康,以及食品等傳統產業升級,未來該局會繼續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引入更多海內外頂尖科研資源與人才,並加強本地未來人才培育,在先進製造、人工智能、數碼轉型、網絡安全等領域持續推進創新技術轉化,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支持人工智能、微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