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辣滾燙》既迎合了市場也迎合了人性的渴望。

我在2月就寫了《〈熱辣滾燙〉一切來得及,記得愛自己》的影評。認為它是貼近生活、抵達生命的好影片。它在內地創造了幾十億元人民幣票房,成為家喻戶曉的話題。但3月16日在港全線上映票房不及內地,這是令人深思的問題。這個話題不是圍繞某個影片來討論,而是長期以來內地許多優秀的影片在港都是一樣反應平淡。我為此諮詢過一些導演,他們的見解應該比較中肯。有的說,不同的電影就像不同的菜系,有廣東菜、湖南菜、魯菜、上海菜等,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口味,有的喜歡酸辣,有的喜歡偏甜,有的喜歡清淡,這不能夠強求。很多菜系在香港都要根據當地的口味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迎合。比如重慶火鍋、譚魚頭、雲南米線、揚州炒飯等,在港吃到的都與正宗的原味有所差別,這是對市場調查後的一種考量。大家知道,香港導演徐克、林超賢、李力持都是大眾喜歡的導演。他們慣用的是世界語言,它放到哪裏上映都是一樣。不受地域性的文化而影響。比如李力持的《喜劇之王》在內地很受歡迎。

有人說,內地影片更傾向敘事和說教,較少有動作和娛樂性,比較沉悶。現在看電影的大多是年輕人,他們更傾向動作片和娛樂性種類。你想得到更廣泛觀眾認可和喜愛,你就要多了解他們,迎合他們,這是其一。

第二,播放時間應該同步或者不能相差太遠,不然有部分人會到深圳去看或在網上就可以看到。這就造成了想看的人早已通過其他路徑觀影。不一定等到在港上映才去看。這也是造成觀眾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增加廣告,早些做宣傳。如舉辦一些觀影後的知識有獎遊戲,包括和導演及演員的互動,這能提高觀眾的關注度與增加觀影的動力,慢慢形成一種風氣。比如《流浪地球2》,你可以設計20條題目,通過一些相關平台讓大家參與競答,當然設有獎金和獎品也是有吸引力的宣傳方式。《紅毯先生》在內地急忙下架,為何在港也像一盤怎麼炒都炒不熱的隔夜飯?不得不說,一部電影一定要有一些普世價值,更多體現普通百姓的精神需求。

再者多邀請一些內地的好演員參與港片的演出與製作。讓更多港人近距離認識內地演員,對他們產生親切感。這樣對兩地的文化交流有更進一步的推進作用。

當然,不一定是所有內地電影都需要來到香港上映,如果只是考慮經濟效應,那麼內地已經是龐大的市場,無須太介意其他地區的反應。假如有意在港上映,如何適應港人胃口導演必須花點心思。有些片種經過市場調研後不適合,那就只能放棄,票房畢竟是屬於商業考量,而不是公益慈善。假如,你想讓看電影變成更多人參與的活動項目,那麼政府可以建立一個公眾免費觀影的場地和時段,可以多放映一些內地影片,不僅促進了人與人的互動,也增進了年輕一代對內地影視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以《熱辣滾燙》為例,杜樂瑩(賈玲飾演)代表的是一個小人物,如何在這個信息量爆棚的社會找到自己?她從醜小鴨逆襲成了展翅高飛的白天鵝,影片既迎合了市場也迎合了人性的渴望。假如有更好的宣傳,這部影片在香港,票房應該有所突破。

◆何佳霖,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