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入松」店內書籍的選品和擺放分類有着獨創的方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瀚林 攝
◆當年的「風入松」樸實簡潔。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書店布置了一整面牆的北大通識課書籍。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瀚林 攝

愛書北大校友聚力書店重啟 接續「詩意棲居」

書香傳古韻,春風又入松。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大街上,一個熟悉的招牌在明媚的春日裏悄然掛起:「風入松書店」。北大哲學系教師王煒在1995年創辦的「風入松」,是海淀學子的知識家園,更承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記憶。2011年,「風入松」在一片惋惜聲中停業。

閉店13年後,「風入松書店」重新走入北京市民的生活。走出中關村地鐵站,抬頭便能看見「風入松書店」的招牌,經過低調的門臉後沿着木樓梯拾級而上,寬敞明亮的閱讀空間映入眼簾,暖黃色的燈光照耀在沉綠色的書架上,搭配原木色調的展台和座椅,打造出雅致靜謐的文化氣息。四月春風拂過,書頁翻動的沙沙聲,訴說着一段書香回歸的故事。◆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任芳頡 北京報道

得校友支持 書店重回海淀

「當時,我和同學一有空就去「風入松」看書,或蹲在角落或坐在地上,一看就是一整天。」「風入松」主理人丁永勳是北大編輯與出版專業1999級學生,作為「第二圖書館」,「風入松」陪伴他度過了四年求學生涯,當時還在「風入松」經常舉辦的各種文化沙龍上,學生們能一睹楊振寧、任繼愈、季羨林、張岱年等名家的風采。2011年,書店突然貼出停業通知,這件事一直是丁永勳心中的遺憾。

「風入松」的重啟是由一位喜愛閱讀的1989級北大校友發起並提供支持,運用創業獲得的資源服務北大學子和所有讀書人。參與重啟的還包括一群工作多年的愛書人,丁永勳便是其中之一。但重啟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2011年書店停業後,「風入松」商標因無人打理,被上海一家公司註冊。幾經周折,丁永勳聯繫到商標持有者,並以合理的價格完成轉讓。又為尋找店面的事情反覆奔走,兜兜轉轉13載,終於在北京大學南側約950米處落地,讓「風入松」重回海淀。

KPI:讓更多人與好書相遇

受網絡書店衝擊,如今「風入松」面臨的大環境,比最初創辦時要難得多。「北京的房租、人力成本太高,開書店肯定賠錢,但是以公益的心態來做這個事,就沒那麼大的經營壓力。」丁永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重啟的「風入松」旨在繼承品牌和精神,在商業上不再有關聯。「有發起人經濟上的支持,目前沒有太大經營壓力,我的KPI不是賺錢,而是能有更多人走進來,與好書相遇。哪怕只是在避雨的時候進來坐一會兒,翻翻書,也是我們的服務對象。」

「好書店就像一個引路人」

「讀高中的時候,在北大讀書的姐姐拉着我第一次來了『風入松』書店,雖然其它記憶都模糊了,但是『風入松』三個字一直記得清清楚楚。」 「風入松」書店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這次重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一波熱議。平面設計師高小姐慕名而來後,捧着一本《大話中國藝術史》在店裏坐着看了一下午。 「我喜歡實體書店,常常可以發現自己不知道的好書,好書店就像一個引路人,帶領着讀者走進了知識大門。」

「曾經的『風入松』位於北大南門地下室,每當走進書店都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新店的環境變化很大,但濃郁的人文氣息是相通的。」北大中文系畢業生劉先生得知書店重新開放,趁着周末從天津趕來,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感慨:「畢業季前夕校內圖書館位置非常搶手,書店也就成了大家寫論文時的備用自習室,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重新來到『風入松』,就像老朋友久別重逢,非常高興。」

選薦好書是實體書店靈魂

「互聯網時代,實體書店仍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包括選書功能、體系化推薦服務,以及所打造的人和好書相遇的美好空間。」丁永勳談到,「風入松」重啟,他擔心的並不是經濟壓力,而是「書沒選好,沒幾個人來,那堅持的意義就沒有了」。很多老讀者對「風入松」最深的印象,便是選書有特色,以及與書相遇的美好環境。「風入松」重新開業以來,不少老讀者趕來「打卡」。目前,「風入松」書店的1萬多種書都是丁永勳一本本挑選出來的。「『風入松』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從全國每年出版的數十萬種圖書中選出最有價值的部分推薦給大家,為所有愛書人提供一個與人、與好書相遇的詩意棲居地。」

店內設有「探風·新書榜」「捕風·推薦榜」「聽風·暢銷榜」三個特色圖書榜單,是讀者發現好書的嚮導。店員王小姐說,店內書籍以人文學術類為主,以通識閱讀為特色,從經典文學到現代小說,從名人傳記到歷史社科,讀者可以自由地瀏覽和閱讀,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佔據一面牆的「北大通識課」書籍,《中國歷史十五講》《鄉土中國》《秦漢魏晉史探微》……一本本經典圖書無言傳遞着知識的厚重。

精心策劃專題圖書展陳

「書籍的選品比較偏向於『輕學術』風格,注重年輕人的成長需求,在學術專業性和趣味通識性之間做好平衡。」店員姜先生坦言,書店重啟以來,很多人都是奔着「風入松」的名字而來,有的來懷舊,有的來打卡,能不能長期保持一定的頻率來逛書店不好說。

「風入松」書店的另一大特色是入口處的12個人文通識專題圖書展陳,包括「格物致知」「知時閱世」「何以中國」「吾土吾民」「經世濟民」等。這些專題及圖書都是店員們精心策劃與挑選,並且會定期大更新,不定期小更新。在姜先生看來,書店要想形成個性和特色,短期來說可以靠文創產品、文化活動或者特色飲料,但更重要的是書籍的選品,從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選出好書,吸引顧客「回頭看」。

「大家當年在『風入松』讀書親身感受到人文經典閱讀對個人成長的巨大價值,如今也想為更多人營造一個讀好書的安靜空間。我們會延續老『風入松』人文學術書店的定位,把書選好、把環境做好、把服務做好。」丁永勳相信,一家好的書店會提醒人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閱讀的價值和紙質書的魅力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