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好大學周圍都要有一家好書店。13年前,「風入松」的歇業,讓不少青年學子始料未及,莫名惆悵。大學期間,筆者也曾多次光顧過北京大學南門的「風入松」書店。與許多書友一樣,書店門楣處海德格爾的名言「人,詩意的棲居」,通向地下室悠長的樓梯,至今難忘。

彼時,書店相當火爆,常常人頭攢動,有北大學子的「第二圖書室」之稱。除了北大學生,中關村、海淀區一帶的高校和學術機構,甚至外地和外國人到北京,也常會以「朝聖」的心態慕名而來。「風入松」書店把營業時間定為早上9點至晚上9點,與當時營業時間僅至下午5點打烊的國營書店相比,滿足了讀書人的期待,亦是它取得成功的一大因素。

「風入松」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其選書的高品位和濃郁的學術氛圍,書籍清晰定位走學術路線。書店的薦書特色榜單一經推出就非常受歡迎,形成知名度後與媒體聯合發布,都是一些「含金量」高、值得收藏的書籍。我在這裏選購過陳寅恪和錢理群的書籍,在當時都是榜單上榜書籍。

在「風入松」創辦的學術沙龍、專題研討、新書簽售上,大師和學子的彼此互動和思想交鋒,這個文化空間提供了一種形塑思想的可能,許多年輕人在這裏有了和大師面對面的接觸機會,這也是學者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行為,輔以高水平的策劃使然。

點一杯咖啡,精緻的文創產品,與現在一些書店清雅而溫情的閱讀環境不同,當年的「風入松」甚至是樸實簡陋的。13年過去,新媒體的崛起令社會運轉速度成倍提升,碎片化的知識和表達,讓靜心閱讀一本書成為一種奢侈。在筆者眼中,讀書永遠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它關乎社會的民族精神,關乎高貴追求的個人精神。隨着呈現年輕態,適應社會、發展求變的「風入松」回歸,筆者內心充盈而期待:讀好書,依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