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義理主要聚集於儒、道兩家的學說之中。圖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資料圖片

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學習國學,就是在追求中國人的倫理道德,達至修身養性。北京學者夏海先生所著的《國學要義》,就概括分析出,國學義理主要聚集於儒、道兩家的學說之中。浩瀚萬千的國學,蘊涵在五部經書和十個詞語中。

夏海先生又說到,儒、道兩家的經典辭章,包含在《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些經典著作中。而對義理的概念,是人們的思維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就概括在「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這十個詞中。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家重要典籍,相傳為老子所著。主題思想是道法自然,由自然之道進入人倫之德,最終歸於政治理想和治國之道。道家學說主張純樸自然、清靜無為、淡泊虛柔。政治上貴求無為而治,和平共處。

《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門弟子所記,為儒家學說之總匯。儒家注重仁孝德義、做人修身、守禮知規。政治上注重行仁政,重視百姓。

《孟子》:相傳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共同編纂,主要記錄孟子的政治思想、治國理念。《孟子》學說出發點是性善論,強調仁、義、禮、智是人的本性。在政治方面,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要求實行仁政。

《大學》:記錄曾子之思想,相傳為曾子後學所寫定。主要論述儒家修己安人,內聖外王的思想。此書圍繞「修己以安百姓」的主題,闡述了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的「三綱領」,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主要是論述心性修養,富有哲學色彩和意蘊。其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倡導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要自我完善,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和至聖的境界。

十詞概括儒道思想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是天下萬物的本質和起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雖說得玄妙高深,卻有時頗配合自然。

「仁」:是孔子學說的最高範疇。仁的本質是愛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進而推己及人,至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義者宜也,求循理而行,也是倫理道德評價最重要的概念。義很多時與利相對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在儒家裏,禮的本質是別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這裏指的不是人格高低,而是社會角色的差別,是天地之序。

「智」:知與智同,在孔子觀念中,這是德性範圍。「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這也是君子人格的部分,「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信」:在孔子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即是指人若沒信譽、沒信用,真不知他如何在社會上立足,那就要誠實不欺。

「孝」:事親以敬,是仁的基礎,「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朱熹解釋:「論行仁,則孝悌為仁之本。」

「忠」: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倫理道德規範。「忠」字是中在心上,中正不斜,含意就是忠誠、忠實。常見「忠信」、「忠恕」的,就側重於修身和待人處世方面的內容。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次忠」,就可見君臣之間是雙向的了。

「廉」:是一個政治倫理概念,與腐敗相對立。孟子對「廉」的定義,是不取不義之財,「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這是人之高行。

「恥」:孔子強調通過德政和禮治,讓人們有羞恥、羞惡之心。「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如能學好這五本書,讀懂這十個詞,就能基本掌握國學的義理,理解國學的內容和智慧,從而為修身養性、完善人格奠定堅固的基礎。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