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在田野間盛放。 作者供圖

方 芳

她,從天地間走來,盛載無數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跨越精神與物質,唯有牡丹真國色,被喻為富貴吉祥、平安美滿的象徵。

洛陽是牡丹的故鄉,唐代詩人白居易賦詩《牡丹芳》,「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4月中旬來到洛陽,滿城盡是牡丹花,我們確是狂了那麼好幾天,手捧國色天香,腳踏秦磚漢瓦,美女漢服飄逸,賞花摩肩接踵。

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牡丹在洛陽,是一部活着的歷史。牡丹興盛於隋唐,洛陽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繁榮盛世,皇家官宦,普羅百姓,賞花為潮流,把野生牡丹引入庭院,天然雜交,開始五彩繽紛,花王「姚黃」,花后「魏紫」,聯同「豆綠」與「趙粉」,成就四大名品。

我們參觀了「國家牡丹芍藥種質資源庫」,在馬會萍教授生動闡釋下,讓視線穿越泥土和歲月,不同生物特性的牡丹新品,被賦予人性化的描述,在綿綿不絕的花叢中,與一代又一代的牡丹相遇。來自香港的古都文化熱愛者梁禧先生,到訪洛陽不下10次,近距離親近牡丹,品嘗食用牡丹花瓣,情到濃時不禁傾心一吻。

馬會萍教授是洛陽市農林科學院高級工程師,首席科普專家,32年來,從事牡丹新品種的培育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懷着「做好牡丹科研」的初心,搶救傳統古老品種,培育了新品種24個,她更在2023年「全國林業和草原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中獲得全國三等獎。馬教授不單做研究,在牡丹宣傳上也全力以赴,她又是洛陽電視台特邀主持人,為多個媒體舉辦推廣牡丹文化,更通過國際合作宣傳,在校園、博物館把牡丹文化推向國際。

牡丹成為「花中之王」,源於時代的機緣。最初野生牡丹品種還是相對單調,二十世紀上半葉,內憂外患,牡丹資源瀕臨絕境;新中國初期,為牡丹登記的品種只有600多個,為了搶救古老品種,至今培植的品種,就有1,394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牡丹的高光時刻,1982年確立為洛陽市花,翌年舉辦首屆牡丹花會,經歷了40年發展,牡丹會跳出了賞花經濟,創出了新文旅,國花牡丹,帶來了唐宮樂宴,放燈遊園,牡丹入饌、鮮花餅食、牡丹籽油、牡丹酒、牡丹花茶……走向千家萬戶,邁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