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取得的大學聯校就業資料庫(JIJIS)的最新數字顯示,今年首季向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全職空缺只有1.6萬多個,不僅較去年同期少約三成,比起疫情前2019年同期亦減少約兩成。本港疫後復常,經濟未見大幅反彈,就業市場亦呈疲弱之態,即將投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在本港的就業前景未許樂觀。政府有必要加大力度「搶企業」,為本港引進更多優質企業,做大經濟發展的格局,提供更多優質職位;本港大學教育布局亦需因應產業結構調整、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時俱進,培養學以致用的人才;本港還要積極推動職專教育,形成與產業多元化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產業布局。

在JIJIS歸類的近40個行業工種中,幾乎全部都在今年首季減少職位空缺,更有15個行業工種的空缺數量較去年減少一半或以上,管理更是重災區工種,減幅86.7%,由305個減至今年56個;航空及運輸業空缺的下跌數量最多,由去年同期的6,120個激減2,271個至今年的3,849個,減幅達37.1%;與之相關的款待、餐飲及旅遊業職位空缺,亦由去年的668個勁減455個至今年的213個,錄得68.1%的跌幅。

本港傳統優勢行業,如銀行及金融業,空缺由去年的1,541個大減逾五成至今年的767個,連續兩年錄得下跌;相關連的會計、審計及稅務業的職位空缺,亦由去年的1,535個減少183個至今年的1,352個,有11.9%的輕微減幅。走出疫情已兩年,本港大學生全職空缺未及疫情前,有業界中人指出,主要原因當屬本港經濟復甦狀況未出現預期中的報復性增長,僱主對目前市況有所擔憂,拓展業務取態保守,導致招聘畢業生意慾下降。

本港年輕人就業情況向來受社會關注,有團體去年10月公布調查顯示,在2012年至2022年間,本港大學學歷勞工增加了9.2%,而對教育水平有較高要求的高技能勞工崗位卻只增長了4.5%,「僧多粥少」情況日趨嚴重。情況反映,本港過去30年經濟結構提升不大,高技能職位數量沒有大幅上升,是本港大學畢業生就業出路狹窄的主因。政府應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致力發展創新、新型工業化行業,以吸納不同專業大學生從事高技能職位。本屆政府積極「搶企業」,引進包括針對先進科技的重點企業;日前引進辦舉辦「重點企業夥伴簽約儀式」,25間重點企業參與簽約,將大力投資香港,並帶動上中下游企業落戶香港,有利推動本港創新產業蓬勃發展,亦為優化本港就業市場帶來憧憬。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如今企業傾向聘用具備專業技能的員工,例如要求員工熟練運用人工智能(AI)等。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加速,為本港與大灣區內地合作推動產學研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對本港人才質素亦提出更高要求。本港大學應根據科技潮流、產業發展、區域合作的大勢所趨,前瞻性地調整學科布局,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學生,提升本港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

推廣職業教育,也是本港產業、教育良性結合的必由之路。去年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推動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英國、德國等相當重視技術工種的國家,其專上教育亦開辦實用學科領域課程,集中傳授最新的行內技術和知識,任教的導師本身在行內擁有豐富經驗,有助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後更快找到工作。本港也應有選擇地推動具有獨特優勢、市場潛力巨大的職專教育,為年輕人開闢廣闊道路,為各行各業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