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展覽現場。受訪者供圖
◆《弘法大師的庇護》 受訪者供圖
◆錢起詩《送僧歸日本》書法 受訪者供圖
◆《Wave2023》 近藤高弘 受訪者供圖
◆王冬齡為此次展覽創作的牆面巨幅書法《寒山子詩亂書》。 受訪者供圖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由中國美術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唐詩之路藝術展在大阪文化館·天保山展出中。展覽匯集了王冬齡、賴少其、管懷賓、前川強等中日兩國藝術家的書法、國畫、漆畫、雕塑、攝影、裝置等七十餘件作品,展期直至4月27日。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連慜鈺 浙江報道

值2025大阪世界博覽會開幕前一周年之際,今次藝術展緊貼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主題,即「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展覽匯集了書法、國畫、漆畫、綜合材料繪畫、雕塑、攝影、影像、裝置等七十餘件佳作。以水墨丹青繪唐路文韻,彰藝術真髓與傳承﹔借當代多媒詮釋唐詩的時代新境。此外,展覽還綜合運用天光、中性室光及暖色燈光三種色溫,構築「三山三境」:外觀、互觀、內觀之境,平遠、深遠、高遠之視點,終達山海無界、內外通融之境。多位藝術家來到現場,帶領觀眾在新時代的語境中重新遊歷「綠水青山」的唐詩之路,體悟中日兩國源遠流長、一衣帶水的文化交流歷史。

以水路為徑 連接海上唐詩之路

「唐詩之路」,不僅是地理上的山水之路,也是詩性心靈的漫遊和棲息之路,是貫通古今的文化歷史傳承之路,也是生生不息的生態文明之路,更是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成長的道路。從此詩路舟行而出的,是另一條「中日海上唐詩之路」。它是歷代詩僧的求法之路、兩國使節的詩賦外交之路、寓日文人及留唐學生的日常酬唱之路,也是唐代以來的漢詩東傳之路、浙東唐詩之路的拓伸之路和海上漂民的詩歌贈答之路。這條道路見證了中日兩國文化交往源遠流長的歷史,也留下了無數詩人與文化使者心繫山河、跨越山海、寄情山水的足跡,更體現了跨越國界和時代的深情厚誼。

本次展覽以「水路」為徑,連接「青山行不盡」的浙東唐詩之路和「山海渡遠」的海上唐詩之路。展覽以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幾時」為開場之筆,映照出現在展廳「海面」上的三座「仙山」,帶領觀眾以舟行視角穿梭其間身心遊賞,吟誦山水詩篇,並想像唐代中日詩人遠渡重洋,尋道訪友的山海心境。展覽敘事從浙東詩路和中日海上詩路的關鍵交匯節點——天台山出發,以仙山、佛塔、洞天三種視覺意象交疊並置,展現儒釋道三教合流、兼容並蓄的文化氣象。

其中,藝術家王冬齡為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牆面巨幅書法《寒山子詩亂書》出現在展廳中央。寒山子常年隱居於天台寒岩洞,其詩集的註本、譯本於日本問世後,對海外禪宗產生了深厚影響,他的形象也走入了畫史和神壇。王冬齡以亂書形式重訪寒山子詩文,既神通詩人「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的隱逸,也演繹了其「四顧晴空裏,白雲同鶴飛」的灑脫。結尾處「今日揚塵處,昔時為大海」一句,回應了「山海渡遠」中歷代文人的時空會際與思想交流,傳達出滄海桑田、古今共時的感嘆。

以詩歌為媒 增進中日友好交流

「唐詩是中日兩國文化界共同的圭臬,千餘年來,它滋潤着兩國人民的心靈,是我們詩性情懷和精神生活最普遍的基礎。在中國以外,沒有誰比日本人更能理解唐詩的精神價值,因為唐詩是我們共同的瑰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表示本次展覽從策展到藝術家呈現的作品,體現出了中日藝術家的相互映襯和藝術上的交融和碰撞。希望通過本次展覽,重新喚起中日雙方共同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總領事薛劍表示,大阪總領館倡導「看中國,遊中國」,希望日本朋友通過欣賞此次唐詩之路藝術展,品味佳作,以詩為媒,積極主動走進中國,親身體驗中國璀璨輝煌的優秀傳統文化,親眼見證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為中日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增進相互理解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開幕式上,東京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阪口寬敏從東京藝術大學的中日教育交流講起,談到中國傳統對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和美術教學的影響,認為面對唐詩之路這樣承載着山海宇宙的大問題,需要更複雜多維地去應對,才能將局面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