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來自雲南省志願者捐贈的造血幹細胞,昨日通過空運送抵香港,成為雲南省首例幹細胞捐贈給香港患者,再次充分體現內地對港人生命安全、健康福祉的重視和關愛,展現了生命至上、大愛無疆的精神。本港和內地相關部門應積極研究、盡快落實恒常化的跨境幹細胞、器官捐贈機制,造福兩地民眾。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要尋找配型合適的幹細胞捐贈者十分困難。在非血緣人群中,配型成功率低至百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每一次成功的配型和捐贈都彌足珍貴。

截至去年3月,本港已有逾16.9萬人登記成為志願骨髓捐贈者,但其中只有698人已作出捐贈,正是因為配型的成功率太低。相對而言,內地中華骨髓庫的造血幹細胞志願捐贈者超過344萬人,如本港的數據庫能與內地對接,可以大大增加參與配型檢索的志願者數量,找到合適配型的機會大增,從而令很多本港患者得到適切醫治。

根據現行機制,當有嚴重血病患者需要骨髓移植時,本港資料庫會先在本地尋找脗合的捐贈者,若未能尋得,資料庫會嘗試聯絡全球各地的資料庫,以提出尋找捐贈者的申請。但這種機制仍然要逐個個案提出申請,程序複雜冗長。在「一國兩制」下,本港與內地雖然同屬「一國」,但兩地數據庫未有對接,只能按照目前聯絡全球其他國家資料庫、尋找脗合捐贈者的模式運作。

事實上,本港和內地過去亦有跨境幹細胞捐贈的先例。去年5月,廣東省一名男子捐贈的造血幹細胞就經廣深港高鐵送達本港,令本港白血病患者受惠。如果兩地能建立恒常的對接機制,就能提升尋找脗合捐贈者的效率,實現更多跨境捐贈。

本港和內地正在積極探討建立恒常化的雙向跨境器官捐贈機制。前年年底,本港女嬰芷希患有罕見「擴張性心肌病」,在危在旦夕之際獲得內地亡童捐贈「愛心」,成功重獲新生,令兩地認識到建立恒常化的器官跨境捐贈機制的重要性。醫衞局去年年底表示,兩地正研究設立第二層互助分配機制,即是當兩地任何一方有器官捐出、但在本地沒有合適病人接受作移植,無法於本地輪候系統配對時,便可啟動機制通報對方,將器官作跨境捐贈。雖然幹細胞捐贈與器官捐贈分屬兩個不同的體系,但在操作機制上可以互相參照,如果能成功建立相關機制,無論是幹細胞還是器官,本港居民能找到合適移植機會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近年內地醫療衞生事業發展迅速,無論是器官還是幹細胞,捐贈與移植事業都取得長足發展,其公平性、透明性不斷提高,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截至今年2月26日,中國紅十字會中華骨髓庫的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捐贈突破17,000例,其中包括向境外31個國家和地區捐贈的375例。對於本港急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而言,兩地建立恒常捐贈機制可令更多病人受惠;對於本港已登記的器官或骨髓捐贈者而言,建立恒常捐贈機制有助他們完成心願,挽救他人生命。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特區政府應該加快與內地協商建立恒常化的雙向跨境器官和幹細胞捐贈機制,盡最大努力拯救民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