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生死界多克拉埡口。 作者供圖

良 心

從德欽縣雲嶺鄉永久村出發外轉梅里雪山朝聖,先要爬上海拔3,125米的進香台,和朝聖藏民們一起做煨桑、進香等拜山宗教儀式,然後才能正式踏上半山腰的阿色大道。阿色大道下是綠葉田疇,可以看到下面的另一個梅里雪山外轉經出發點永支村。在森林中崎嶇不平的山谷小道中上行不足一小時後,突然視野開闊,豁然開朗,一片山谷間寬闊的綠野展現,這就是海拔3,225米的永是通營地。永是通有一著名客棧名為「黑風客棧」,是永支村小伙阿布次仁為紀念黑風老妖首次入住他的荒山野店而命名的。這裏的竹篾編織的茅舍、火塘,對於轉山的苦行人來說格外親切。永是通是一個開闊漂亮的高山牧場,兩邊是高山,中間一條小溪從牧場邊流過,風景不錯。這裏是梅里外轉山傳統營地,有小賣部可以提供吃住,還有牛棚可以夜宿,當然也有足夠大的草地可以紮營。

從永是通沿着小溪往山谷上方緩慢爬升,山谷深處有一處巨石如房、經幡如林,這說明已進入「多克拉」山神管轄地域。往上走要連續翻越兩座山。第一座就是海拔4,480米的多克拉山埡口。「多克拉」是康巴語的音譯,「多」為石頭,「拉」是山口,意為通向山口的石頭梯子。多克拉埡口是梅里外轉經途中的第二高度,也是轉山途中著名的神山。更重要的是,多克拉埡口是西藏和雲南的分界線,瀾滄江流域和怒江流域的分水嶺,跨過埡口就進入西藏境內了。先在密林中拔升,然後鑽出密林,但見兩側山峰雲霧繚繞。有很多早到的藏民,已經在通往埡口的「之」字形山路上艱難跋涉。人與騾馬均已氣喘吁吁,幾步一停。上這一段路的要訣是「寧慢勿急」,循序漸進逐步適應不斷上升的高海拔。轉山的藏民們對這個埡口滿懷敬畏,上到埡口前,朝聖藏民紛紛把自己戴的帽子壓在路邊石頭下面,還有人把衣服、首飾等物品放到路邊。嚮導說這些都是一種寄託,他們想留給死去的親人。

多克拉埡口坐落在梅里雪山的南端。山口的西面就是西藏境內。登上埡口的路是之字形的,周圍幾乎沒有植被,路面上是碎石和沙土,坡度大概在40至50度,強健者可以走直線往上,一般人只能順着「之」字形的路走。沿「之」字形山道爬行,坡陡路窄,隨着海拔的不斷上升,寒風冷霧陣陣,攝魂奪魄的「多克拉」山神真面目,在艱巨滯重的腳步中一步步清晰……上到多克拉埡口,立即置身於龐大的經幡群中,山路的一邊是白色經幡,為紀念死去的人;另一邊是彩色經幡,是為在世人的祈福。經幡叢中牛頭骨上的彎角直指藍天,令人寒意頓生。多克拉埡口的經幡陣在梅里雪山處轉經路上是出名的。2004年,這裏的經幡陣曾經自燃過一次,後來規模稍減,但陣容依然令人震撼。埡口上有很多轉經人在虔誠地掛經幡,撒隆達,其中也不乏年輕的驢友,他們被周邊的氛圍感染。

越過埡口就一腳跨過了省界,從雲南到了西藏的地界,西藏一側的雪山在雲霧中露出半個山脊。在經幡飛舞的多克拉埡口,可以看到明顯的垂直植被帶,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灌木叢。這一段路海拔上升1,180米,路面也從土路到了碎石路。之後的下坡路又窄又急又漫長,是盤山碎石路,海拔急降800米,坡度陡峭,道路曲折。這就是有許多傳說的茶馬古道上有名的118道拐(也有稱108道拐)。這段又急又陡又彎又長的下山路,對苯教反轉山(苯教徒轉山是逆時針)的人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一路上曾遇到很多迎面逆向而來轉山的藏民,他們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教徒。翻越埡口最少需要4個小時。據說冬日路面冰雪泥濘,更為兇險,曾有成群的牛馬從這裏翻下山下去。有一首廣為傳唱的藏語歌曲中把多克拉埡口比作是「生死界」:「在那高高的生死界山頂,白骨枯顱堆成了小山包。有緣者能見到真佛面,無緣者只能見到陰森白骨。」

繼續前行,進入原始森林,沿着溪水緩慢下行,沿途溪谷景色迷人。當碎石路漸漸切換成草甸時,就會抵達埡口下面的一處牛棚,可以在此稍作休息。再往前走一陣,下到底再沿着小溪走一個小時左右,當一片非常寬闊的牧場出現在眼前時,就到了海拔3,690米的「咱俗塘」,「咱俗塘」意思是「河邊的營地」,沿路景色也不錯,許多山友會在這裏住宿或者露營。從咱俗塘營地出來,接下來是一段漫長的橫切路,不時上下。再往前走,會經過一個叫「盧阿森拉」的埡口,天氣好時在這裏可以拍梅里雪山。海拔3,840米的盧阿森拉埡口是外轉經路上一處很獨特的地方,這裏極富有宗教意義。藏民們認為人死後靈魂必須經過此地,所以每個轉經的人都會在這裏扔下自己隨身的一些東西來紀念逝去的親人,也有說是以備來生取用。這裏一路都是經幡飄揚,路邊有轉經者丟下的青稞等食品和杯碗等用品堆成小山樣,到處都掛着手鏈、佛珠、衣服等,宗教氣氛濃烈。站在經幡密布的敬香台前,可以看到雲遮霧罩的卡瓦格博峰的背面,還可以遠眺緬茨姆神女峰雍容華貴的峰姿,聆聽藏民們敬仰聖山的頌歌。

翻過盧阿森拉埡口後海拔又急劇下降,一直下行,坡度比較陡,「之」字形山道,是泥石山路,但很快就可抵達曲那塘營地。有一座掛滿經幡的小吊橋,橋下是奔騰湍急的曲那河,河水混濁,鹼性很重。藏語「曲」是河水,「那」是黑色,意為黑色的河水。「塘」(也有譯通)的意思是河壩,曲那塘,就是「黑水河壩」。曲那塘海拔2,450米,是曲那河邊的一個小草甸,也是梅里雪山外轉經路上的傳統營地。轉山高峰期這裏開設有小賣部和多間簡易客棧。有不少山友就在曲那河的河岸上起火做飯,河堤上香煙繚繞。

從曲那塘出發是個漫長的上升路段,一路攀升去海拔3,740米的辛康拉埡口。漫長的上坡,始終在峽谷的右側的密林間穿梭,狹窄的山路兩旁遍布掛滿樹鬍子的樹木,視野很局限,只能望到天空,偶爾回頭能從林間望到緬茨姆神女峰露出半個臉。遠處的山峰烏雲遮頂,身邊的山谷中卻出現了兩道彩虹。雲南藏族稱這個坡為「那通拉」,意思是「只能看見天的坡」,很形象。而西藏藏族則稱這裏為「辛康拉」,意思是「山頂上有許多樹的地方」。

翻過埡口有近1,200米相對高差,全是上坡路,非常吃力。到了埡口之後的下坡,則被山友們稱為「變態坡」,不但漫長,而且布滿大小碎石。但風光絢麗,高寒地帶樹衣苔蘚比比皆是,樹掛如滿天飛絮。路兩旁有罕見的紅豆杉,其葉片細小,生長得很低矮。快接近埡口時還經過一個名叫麥波的地方,據說是一個松茸採集基地,海拔3,530米。在翻越一個小山坡後,開始沿着山腰橫切,山腳下就是忽隱忽現的西藏「世外桃源」阿丙村。在山腰上俯瞰村莊,夕陽中一束光正打在山谷底部。下山海拔急降,一路長下坡,要徒步3個多小時才能到怒江邊的阿丙村。這一僅13公里的路段,海拔上升1,300米,再下降1,500米,大起大落,要徒步約7至8小時。如果從阿江德一口氣走到阿丙村,全程23公里,要走1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