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的景色。 資料圖片

從大理老城寬厚的城牆下望,城內老街古巷,像棋盤分布。這古城作為大理的都城可追溯到公元779年,南詔國第六代國王異牟尋,決定定都於此。這個以前稱為「羊苴咩城」的古城以蒼山、洱海為天然屏障,又建造了南、北城牆。現今殘存的北城牆遺址長1公里,西起蒼山中和峰麓,東至今大理城的西北角。

南詔國亡後,大理國仍以「羊苴咩城」為國都。直到1254年大理國被元朝所滅,這座蒼山腳下的城池才結束了它475年都城的榮耀。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 ,明朝大將沐英和藍玉攻克大理,才開始修建現存的大理古城。城內有一條大街貫穿南北街巷,東西則全是青色屋瓦,以鵝卵石堆砌的牆壁,彰顯古城的別致和幽雅。

離古城不遠,有標致得令人傾心的崇聖寺三塔,是大理古老文化的標誌。在城內有一個大理博物館,門前蹲踞着一對威武的石獅子,蓋因此處曾是「總統兵馬大元帥府」,即杜文秀帥府。帥府最初是雲南提督府衙門(又稱大理提督府衙門),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咸豐六年(1856年),清政府因處理漢人和回人礦產之爭失當,回族人杜文秀領導農民起義,曾攻佔雲南50多個縣,建「回教國」,並設元帥府於此。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義失敗後,又恢復為雲南提督府衙門。

杜文秀曾在大理城內修復和新建五六座清真寺,並為響應太平天國,於同治六年派出二十餘萬大軍東征,圍攻昆明。後因太平天國失敗,杜文秀亦形勢不穩,曾遣使向英國女王獻上4箱頂級雲南大理石以示臣服,希望得到英國駐印度殖民地政府援助。不過英政府認定杜文秀快要失敗,亦無利用價值,拒絕支援。不過禮物照收,大理石運回英國後,至今仍藏於倫敦博物館內。

碑林助研歷史文化

博物館內的南花廳,有雲南省內規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碑林,收錄了大理國至清代的120多方古碑刻,為研究大理國、元、明、清歷代的雲南大理的文化歷史提供了物證。

博物館不遠處就是古色古香的五華樓。站在四層高的樓上,可以望見蒼山的雲、洱海的水。在古代,高樓上就是吟詩唱和的好地方。明代的彭繼曾在《登三塔寺》寫到:「山上花宮水上樓,彩雲城廓望中收」,將大理古城說成彩雲城廓,貼切生動。

下了五華樓,看到幾個穿杏色袈裟的和尚在購買日用品或閒逛,偶爾見到他們跟店主或打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的街頭藝人閒聊,甚至拍照,場面有點滑稽特別,形成一道奇趣風景線。畢竟在大理,僧與俗、古與今、真與假……皆可共融。這種平和融洽的氛圍伴隨着整個大理古城,自南詔國、大理國時期開始,百姓不論貧富,家中皆有佛堂;人不論老壯,皆手不釋佛珠。在繁華繽紛的生活中,伴隨古寺的鐘聲,生活舒暢與從容,令人嚮往。

◆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