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政府訂立統一預設照顧計劃框架。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人生去到最後階段,應如何面對?特區政府早前推出條例草案,為臨終病人預設醫療指示制定法律基礎。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晚期照顧早策劃 醫社同行心願達》政策倡議報告,提出香港需要發展全面的晚期照顧服務,建議政府利用今次立法的契機,與大學、機構等加強合作,制定一個全港標準化預設照顧計劃框架,市民可以按照個人價值觀、信念和偏好就其醫療、社交等需要,預先制定自身的晚期照顧計劃。有關做法不僅可令病人得到更全面的照顧,亦可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維持生命治療草案料次季二讀

特區政府早前推出《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賦權市民拒絕指定的維持生命治療,及拒絕接受心肺復甦術,有關預設醫療指示需要訂立人在精神上有能力作決定時,以書面作出陳述。草案目前正在修訂及審議,預計今年第二季恢復二讀辯論。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昨日表示,支持政府立法,亦希望藉由今次立法契機擴大關於晚期照顧的討論範圍,幫助市民及早表達個人對晚期照顧的意願,避免因事先溝通不足,導致由家人代病人作決定的雙輸局面。

報告引用醫管局數據指, 病人臨終前6個月醫療服務使用率(包括住院和急症室)開始增加,而臨終前兩個月升幅更為明顯,給醫療系統增加了相當大壓力,若病人可獲得適合的晚期照顧,將有助紓緩醫療系統壓力,惟現時香港社會的晚期照顧服務零散且缺乏統一標準規範。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周嘉俊指,目前醫管局、香港家庭福利會、賽馬會、「吾」可預計公眾教育計劃等均提供預設照顧服務,但不同項目各有側重目標,受眾涵蓋長者、晚期病患以至一般公眾,工作重點亦分別甚大,有些側重醫療、長期護理,亦有重視財務、法律、死後安排和心理支援等。

框架可讓社會服務提供者參照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政府與大學、機構等合作,制定一個全港標準化的預設照顧計劃框架,供社會上的服務提供者參照,並為預設照顧計劃在護理歷程中確立正式地位。「政府設立標準化預設照顧計劃框架時,應該同時考慮到系統層面上的政策和個人參與歷程。」

周嘉俊認為,在系統層面,政策應涵蓋專業人員培訓,並在醫健通系統中納入預設照顧計劃信息,已制定計劃的市民日後入院時,醫院不同部門特別是急症室可及時了解有關信息,並與其他醫療和社福機構溝通。

在個人參與歷程方面,則包括公眾教育、鼓勵參與、計劃訂立、檢視及實施等。周嘉俊表示,雖然市民對晚期照顧認識較淺,但對此並不抗拒,政府應策略性地針對不同生命階段和準備程度的市民,以循序漸進方式推廣生死教育,又建議在學校教育中增加生死教育,從小培養公眾對晚期照顧的正確認識。

針對健康狀況轉差的市民及其家人,醫療和社康人員應主動提供關於預設照顧計劃的資訊,為市民後續制定相關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