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寶藏》石經拓本

展覽中的一件吸睛之作,便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寶藏》拓本,現場亦有該書法石拓原件展出。明朝末年,有人刻造了十餘部石經,藏在雷音洞旁新鑿的一個小洞中,1631年(明崇禎四年)3月4日,董其昌在洞外刻石右起行書「寶藏」兩個大字,至此才有小西天九洞之稱。董其昌在石上留下的墨寶,後經人製成石拓得以傳世,「寶藏」二字回文「藏寶」,值得反覆品味。

細看又會發現,「藏」字少了偏旁中的兩筆。盧鳴東表示,董其昌此舉非偷工減料,而是另有深意。「減筆」是一種漢字修辭格,它通過直接或間接地有意減少一些漢字的筆畫來表意,讀者可圍繞被減損的漢字來展開聯想和想像。「藏」字少的兩筆,有「埋藏寶藏」之意,恰恰對應了主題「寶藏」(「藏寶」)的內涵。此外,故意隱藏筆畫,也保持了書法工整、筆跡清秀淡雅。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上海淞江縣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達觀紫柏的弟子,於崇禎四年(1631年)遊雲居寺石經山,看到石經山藏經之巨,工程之浩,發自內心地感慨,乘興寫下「寶藏」二字。雲居寺明朝刻經,始於萬曆末年至崇禎年間(約1620—1644年),當時在京南方籍官員、居士,在吳興沙門勸說下,集資在北京石燈庵刻經,然後送往石經山瘞埋。從石經山第六洞刻經題記「華亭董其昌助刻」之語,可知當時董其昌也曾資助過雲居寺的刻經。

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 李兆基傳理視藝大樓顧明均展覽廳

展期:即日起至4月14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8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