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利益放寬監管 近7000「機能性表示食品」無須審查

香港文匯報訊 日本小林製藥的紅麴保健食品安全問題持續擴大,截至周五(3月29日)已錄得5人疑服用有關產品後死亡。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周四也呼籲市民,不要食用一款含懷疑有問題紅麴成分的日本進口瓶裝黑醋產品「紅糀黒酢」。《日本經濟新聞》指出,今次涉事的紅麴保健食品屬於日本「機能性表示食品」,只需企業標註使用效果,無須政府審查,事件揭露日本當局和企業在保健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許多漏洞。

日本將保健食品分為3類,依照監管嚴格程度從高到低,分別為「特定保健用食品」、「營養功能性食品」及「機能性表示食品」。特定保健用食品指其功效和安全性,都經過日本政府審查,再由消費者廳批准銷售。營養功能食品則需標註「含有一定標準的特定營養成分」。相比之下,機能性表示食品無須當局嚴格審查,企業只需向消費者廳遞交申請,即可自行標註產品功能。

自行標籤產品市場達355億

機能性表示食品制度於2015年推出,是時任首相安倍晉三放鬆管制、推動經濟增長的策略之一。截至去年10月,日本登記的機能性表示食品數目達6,789件,是特定保健用食品數目的6倍。機能性表示食品的市場規模去年也達到6,865億日圓(約355億港元),按年增幅達19.3%。

由於機能性表示食品監管寬鬆,小林製藥等不少日企都打出諸如「改善膽固醇水平」、「減脂降糖」、「解壓提神」等標識吸客。《日經新聞》指出,在今次事發前,日本主動檢查產品和原料供應的企業並不多。

紅麴不在「有義務報告中毒個案」中

報道也強調,依照日本《食品衞生法》,只有食品含有4種指定成分之一,製造方才有義務報告食物中毒個案,紅麴並不包含其中。儘管日本消費者廳的機能性表示食品指南中,要求企業「迅速報告」產品有危害健康問題,但紅麴事件從發現問題到公開報告,相距超過兩個月之久。

日本消費者廳周四宣布,向日本約1,700間生產機能性表示食品的企業發出安全事務問詢。參加消費者廳討論會的消費者事務顧問盛森田滿樹批評,機能性表示食品是一個「為經濟利益而生的制度」,強調「它沒有顧及消費者利益,制度有安全漏洞」。

日本德島大學食品安全專家關澤純分析稱,「與醫生開具處方藥不同,機能性表示食品的選擇與使用,完全取決於消費者個人判斷。當局應當配備專業人員、更改現有制度,才能確保現有產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