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紀錄以來,香港境內共發生過9次有感弱地震,其中5次發生在大嶼山東部海域。今次震源首次在大嶼山島上,網絡上有人惡意造謠,將是次地震與「明日大嶼」的工程扯上關係,及質疑未來「明日大嶼」落實後的防震功能及安全性。對此,離島區議員葉培基認為純屬杞人憂天,「『明日大嶼』仍在研究階段,一定與今次地震無關。至於將來,香港並非位於地震帶,加上樓宇有防震設計,不需要擔心。」

有紀錄以來,香港錄得的最高地震烈度是6度至7度,發生於1918年,是由距離香港300多公里的汕頭附近發生的強地震所引致。該地震令到香港少數建築物的牆壁出現輕微損毀,一所位於中半山的學校,更因受到地震破壞而須搬遷,是1905年以來唯一在香港引起建築物損毀的地震。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卜國明強調:「香港樓宇設計可以抵禦超強颱風,風速超過200公里都沒問題,整個結構物可以抵禦橫吹的颱風,所以一般地震,橫向、上下震動,我們樓宇設計都沒有問題。」

地震烈度由低到高分為1至12度。現行《建築物條例》雖然並無規定抗震設計,但有抗颱風設計要求,須能抵受每小時250公里的陣風風力。按照相關研究,在發生烈度7度的地震時,本港樓宇只會有輕微損毀。特區政府亦正研究要求本港建築物加入防地震設計。◆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