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錢穆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在香港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供圖

陳復生

陳顥哲校友於2012年自台灣來港,在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同時擔任饒宗頤國學院研究助理,專研中國經學及中國學術史。他告訴我們:「在台灣的中學教育裏,我們早就接觸到一些中國文化教材,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所謂經書的『四書』部分。我在初中時,已非常驚訝,為什麼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他講出來的話剛好可解決我當時的人生難題。在那樣的環境下,我開始對孔子這個人感興趣,就開始學習《論語》,後來選擇了中國經學作為我主要的研究對象。這也是台灣教育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一個延續吧。我們年輕一代可以從傳統文化上得到相應的養分,並以此解決我們人生的問題。我看到孔子對理想、對文化的堅持,以及對知識的熱愛。孔子在我求學的路途中,一直支持我,使我願意持續不斷在中文系這個領域發展和接受傳統文化。」

這位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年輕人,為什麼沒有繼續在一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台灣深造?反而選擇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香港攻讀博士學位?

且聽陳顥哲博士娓娓道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曾經非常崇拜一位學者,就是錢賓四(錢穆)先生,以及後來在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這個領域影響我的牟宗三先生。這兩位先生其實都在香港待過非常長的時間,這兩位大師在香港,看到的是什麼情況?他們在香港遺留下來的是什麼樣的文化遺產?我非常希望能來到香港,看看兩位大師留下的文化遺產,這當然是個人的原因。在客觀的原因上,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薈萃交流的地方,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我也想來香港,看看在中西文化的衝擊下,我們的華夏文明會在這塊土地上變成什麼樣子。」

當然在這裏我也觀察到,中華文明跟現代文化交匯之後,表現在建築上、各種藝術上——影像藝術、音樂藝術,包括粵劇、建築等……在這裏常常看到中西合璧的建築,所以我覺得在香港,其實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發掘,很多東西是中華文化留下來的,只是我們摻雜了西方的文明,忽略了。

同意。我們可以重拾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